-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400276
- 條形碼:9787512400276 ; 978-7-5124-0027-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本書特色
一位戴上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桂冠的中國人,一位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成立25年來中國**位“榮譽會員獎”獲得者,一位被選拔為改革開放后首批出國的訪問學者,一位有著豐富的聯合國工作經歷及為我國水資源和生態修復做出重大貢獻的原水利部官員。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內容簡介
這本書記述了作者大半生中的重大經歷:在國內外16次危及生命的險境,短到瞬間即逝,留下的卻是后怕;長到持續兩個月之久,60天時時處在煎熬之中;但這種經歷使作者倍感生命的可貴,倍加珍惜人生。在國內外10次重大機遇中所做的或對或錯的10次重大抉擇,甚至改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這種經歷使作者更加堅定信念,不能信天由命,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和眷顧不斷努力的人。在國內外經歷的10次重大考試,每一次的超水平發揮都增強了作者人生的自信。在國內外12次重大的創新,每一次都使人民有所獲益,這使作者更加感受到什么是人生的價值。
這本書也記述了作者六十六年在中國和世界看到的主要的人和事。所幸因為懂英、法、俄語,可以閱讀日語,可以不借助陪同、翻譯和導游,能與高官富賈交流,也能與窮得只剩一身衣服的貧苦農民、印度孟買街上被眾人蔑視的賤民和意大利羅馬市郊食宿無著的乞丐交談。不是為了獵奇,而是為了了解人,了解人性,了解世界人民對自由、幸福、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博愛、科學、技術、環境和生態的認識,這是關在書齋里查遍古今中外文獻都得不到的,也是從國內外大家和權威的講述以及有媒體特權的人的傾訴中得不到的。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自然生態系統的實地考察中感悟規律;要想求得真理,就要在與世界人民的交流中理解真諦。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目錄
1979年:住在巴黎
**次踏出國門
玫瑰泉——我的家
在芳特諾核研究中心
我的同事漢堡
“和法語結親”——別致的校名
1980年:認識巴黎
很像北京的巴黎
衣食住行在巴黎
地上一個巴黎,地下一個巴黎
我的研究工作
招待來自世界的中國留學生
1981年:歐洲漫游
巴黎研究生活拾零
圣·米歇爾山與泰山
馬賽與《基督山伯爵》
阿爾卑斯山上的青年英雄
德國于利希核物理研究所
第11次遇險——橫渡英吉利海峽
意大利弗拉斯卡蒂核研究所
1982年:大洋兩岸
從國際組織引入“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
大蘋果——紐約
在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
水牛城大瀑布與遺棄的城市
“沒上過美國高速公路就等于沒到過美國”
見肯尼迪家族成員,還是了解華盛頓
回國改行
1983年:科技外事
話當年環保
參與組織我國首次國際古陶瓷會議
縱貫蒙古
橫穿西伯利亞
進世界上*貴的一餐
楊執委與曹處長
促成出國報銷制度改革
1984年:可持續發展
派專家參加研究“可持續發展”與聽“大家”授課
不喝酒的人講法國酒
1984年首訪香港
爭辦奧運,與澳前總理惠特拉姆共進午餐
分東、中、西三部發展經濟的建議
第八章 獨住皇宮:世間冷暖
1985年:郊外別墅
四喜臨門——*年輕的副處長
瑞典的社會民主主義
門前見首相的啟示
獨住皇宮三星期
沒有黑夜的夏天
1986年:煙臺歲月
波濤洶涌的波羅的海
在硅谷當“牛仔”
七國考察創意“知識經濟”
中央講師團煙臺團副團長
1987年:面晤黑手黨
在中央講師團辦公室
游歷天堂西藏
在中共中央智力引進辦
意大利的黑手黨
創《人民日報》連載紀錄
我的**本書——《一個中國人看世界》
1988年:古往今來
進入勞動部
維納斯的傳說與實證
在國外的**次傷病
卡拉奇的大篷車
我知道吉薩大金字塔是誰造的
1989年:貧富之間
調進國家教委
又是四喜臨門
雅加達的中國城
東方五大奇跡之一——婆羅浮屠
東方五大奇跡比較
第九章 游歷世界(一):世界大同
1990年:駐外使團
參加世界全民教育大會
著名的泰國芭堤雅海灘
派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克羅地亞喀斯特溶洞
1991年:國際會議
“大廟會”——國際會議
陳章良摘取達烏德獎
張藝謀從戛納電影節鎩羽而歸
成功的競選“失利”
做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東、西兩德游
1992年:國際公約
參與簽署《國際濕地公約》
承德避暑山莊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
我的外國助手、男秘書和女秘書
扶持國際科技園區協會
蜿蜒上下比利牛斯
1993年:國際標準
在聯合國制定水資源標準
在國際組織工作
參與**次申奧
開車漫游荷蘭
第十章 游歷世界(二):經濟全球化
1994年:互聯網與人
去《人民日報》(海外版) 工作?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我的12分鐘跑
周恩來與鄧小平在巴黎的舊居
劉少奇同支部的黨員和左宗棠曾孫
1995年:科技園區——21世紀的新細胞
在人大環資委研究室
我任副主席的國際科技園區世界大會上“核彈”爆炸
游歷布拉格
我的朋友拉巴諾斯子爵
我所知道的歐洲貴族
1996年:中國的資源
告別母親
在全國人大編制《中國資源研究》
里約熱內盧的海和山
神秘的伊瓜蘇市
1997年:世界環境
鄧小平逝世
在印度調研國際環境法遇賤民
在肯尼亞調研國際環境法遇險
贛南環境考察
1998年:知識經濟——21世紀社會新趨勢
青海湖為什么萎縮了
我參與創意的“知識經濟”熱遍中國
一本書“救”一個出版社
任珀斯國際科技園區世界大會組委會副主席
進入水利部
我的外交界的外國朋友
第十一章 水利六年:治水新理念
1999年:洪水之后思缺水,修復黃河斷流
為北京的水跑遍京西北山區
引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持制定的水資源標準
對新名詞“生態環境”的研究
在美國國務院做首席發言
解決黃河斷流
參加北海環境會議
作為德國政府的客人在德國遇奇人
2000年:以新理念制定水規劃
在西雙版納的密林中
在黑河考察遇沙塵暴
主持制定創新的《首都水資源規劃》
任奧申委主席特別助理
參加歐洲奧委會年會,薩馬蘭奇請我赴早餐會
華沙王宮城堡中的歐洲奧委會,晚宴后夜游華沙老城
2001年:一曲綠色的頌歌
國務院批準三個規劃
水利部機關優秀黨員及其他
激戰前夜的莫斯科
申奧成功一瞬
申奧不能忘記的兩位國際友人
參加波恩國際淡水資源大會
2002年:水務體制改革
主持水務體制改革
登上阿斯旺水壩
見世界*古老的民族——努比亞人
走遍南北疆
沿三江而下,接近金三角
生態水與提水價
2003年:晉水進京解渴
sars與《循環經濟》
手機沒有信號——東北濕地考察
修復扎龍濕地
參加大阪第三屆世界水論壇
五千萬噸晉水是怎樣進京的
天涯海角南非行
申報院士
2004年:水生態系統修復
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成立
世界上的*宜居城市——溫哥華
水可解開墨西哥印第安文化衰落之謎
沖進亞馬遜
漓江生態補水,全年上溯陽朔
作為觀察員參加雅典奧運會
作為國際水協大獎兩名候選人之一在卡薩布蘭卡
水的感悟
二十二年做清官
第十二章 北航六年:科學發展觀
2005年:任經管學院院長
任經管學院院長,參與編制國家科技發展規劃
參加“世界思想者節日論壇”
與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起五天
住在七星級賓館
獲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榮譽會員獎
去臺灣太魯閣
2006年:調研生態工業園
遼寧溝幫子遇險
神秘的吳哥王宮比故宮還大
在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調研
在尼日利亞的拉各斯鬧市
出版《中國可以不缺水》
我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的交往
2007年:參加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
雅魯藏布江流域考察——恒河口
參加“2007諾貝爾獎獲得者北京論壇”
我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朋友魯比亞
撰寫市長作序的奧運旅游介紹——《我愛北京》
農民工的流動
世界第六大奇跡——秘魯納斯卡地畫
完成保障奧運水源的項目,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8年:親歷北京奧運
“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成立
菲律賓塔爾火山顯“神槍”
新西蘭與我國北方生態變遷的比較
*北的國家——冰島
親歷北京奧運
走遍五岳四山
2009年:六十年大慶觀禮
五次重大預測與現實
20國集團的預測與現實
《看世界》20本系列叢書完成出版
六十年大慶在觀禮臺上的一天
作為當選外籍院士由瑞典國王接見
我的學風與教風
2010年:人類未來
我與上海世博會
2010年寒潮席卷歐亞美,氣候是在變暖嗎?
在迪拜預言危機
要不要得諾貝爾獎
“您有什么養生之道?”
我的朋友遍天下
人類走遍世界去找太陽
人類的歸宿
中國向外國學習什么?
我對幸福和尊嚴的理解
不結束語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節選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內容簡介:從一名出生在抗日烽火中的嬰兒,成長為一名國內外知名學者,并當選為目前大陸僅有的九位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之一。在他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多少祖國和世界的巨變;在他多彩的人生旅途上,遇到過多少工作中的困難與人生的機遇,有過多少創新;在他聯合國工作期間和百國之旅的傳奇道路上,遭遇過多少險境,引入了多少新的理念,又留下了多少對世界各地人文風貌、自然環境和歷史發展的記述與思考……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他所經歷的六十六年變遷,也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世界人民對自由與幸福、民主與法制、公平與正義、博愛與人性,以及對科學、技術、環境、生態追求的窗口。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相關資料
插圖:1979年西方7國首腦會議首次在東京召開,二十年后的今天已經變成20國會議,說明時代在這三十年中的變化。1月1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止臺灣同胞書》,停止對金門等島的炮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年后才終止了內戰的炮聲。同是1月1日,中美建交。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副總理應邀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我自己也于7月第一次走向世界。2月19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成立,我也自1979年開始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結下了不解之緣。以前被定為“黃色歌曲”的靡靡之音——鄧麗君的歌曲開始在大陸傳唱,讓人耳目一新,發現原來還有這樣的歌,還有這樣的唱法。第一次踏出國門我是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出國訪問學者,1977年2月就接到通知,當時考試僅為英語,都是準備去美國,可能因為我搞核聚變專業,所以美方的邀請信·直不來。本來神秘無比的出國,首次征求我們的個人意見,只能決定轉去法國,再學法語,到1979年才成行。第一次出國的印象至今記憶猶新,7月18日這個永生難忘的日子,北京天氣晴朗,父親、夫人和女兒都到首都機場送行,我當然沒有想到這是與父親見的最后一面。我走后不久,父親的心臟病再次發作,我當時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芳特諾核研究中心工作,領取基本工資,但除了留下自己的生活費外全部交給國家,而實際上一個月的上交即可購買巴黎與北京之間的往返機票,但我連想都沒想提出要求回國,國家那么困難,個人的事還是第二位的,這是那個時代的人的真實思想。我出國不到五個月,12月12日父親工作到最后一分鐘因心肌梗塞去世,家人怕我過度悲傷會影響工作,半年后才告訴我。父親送我時那興奮的心情和期待的眼神恍如昨日,與那個時代和那個時代的人的思想一起,永遠定格在歷史之中。因1979年伊拉克和伊朗之間的武裝沖突不斷升級,原來從北京出發經停德黑蘭到巴黎的飛機,改停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飛機在巴基斯坦降落,一出飛機就仿佛進了個大蒸鍋,候機室沒有空調,高達40。C的氣溫使人汗流浹背,使我也無心體味異國情調了;但巴基斯坦畢竟是我到過的第一個外國。7月18日當天到了巴黎,那時真感覺是到了另一個世界,戴高樂機場豪華得像一座宮殿,從機場進城沿途都是樹林,一片綠色;而當年的北京首都機場路兩旁幾乎無樹,是一片黃色。巴黎城的古典建筑使我感到仿佛走進了
六十六年變遷-百國歸來看中國-下卷 作者簡介
吳季松,滿族,1944年生,博士,博士生導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循環經濟促進會會長。 1959年,初中畢業獲北京市優良學生金質獎章。 1962年,高中畢業獲北京市優良學生銀質獎章。 1968年,清華大學工程數學力學系畢業。 1970年,新疆呼圖壁芳草湖國營農場四分場辦公室負責人。 1972年,烏魯木齊新疆儀表廠技術組組長。 1973年,中國科學院合肥等離子體物理所總體組成員。 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后首批出國訪問學者,在歐洲原子能聯營法國原子能委員會芳特諾核研究中心工作。 1982年,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國際組織與國際會議處副處長(主持工作)。 1990年,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參贊、副代表(對外)。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技部門高技術與環境顧問。 1993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際局副局長(主持工作)。 1998年,全國節水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 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著有百國游記《看世界》20集,共407萬字;《知識經濟》,獲第12屆“中國圖書獎”,行銷27萬余冊:以及《新循環經濟學》(中、英文版)、《中國可以不缺水》、《百國考察廿省實踐生態修復——兼論生態工業園建設》等。主持的項目“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研究”、“北京奧運前水資源保障對策及關鍵技術措施研究”分別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曾獲國際科技園區協會“榮譽會員獎”,是該組織成立25年來世界上第七位獲獎者,也是中國第一位獲獎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