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哈氏風箏 本書特色
《哈氏風箏:風箏世家哈亦琦口述史》: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
哈氏風箏 內容簡介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自然衍變發展中呈現的形態是豐富多樣的,這決定了我們采取的保護方式也應是多樣的。但對于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應當是一種恰當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這些技藝的持有者將自己本身的技藝作為一種生產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獲得勞動的報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藝傳承,并在自己的作品與使用者的對應中,使技藝的繼續與創新具有激發創造智慧的基礎。這套“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記錄了這些傳承人技藝傳承的歷程,他們的技藝如何精湛,以及他們對技藝的思考;展現了他們如何以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使這些不同的技藝在傳統的浸潤中也融入了新的藝術元素,并得到人們的喜愛,而他們也因此具有了持續傳承的經濟基礎。
在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科技快速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民族、地區和人口被納入到世界變化的總體格局之中。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是與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緊密相連的。而保護各個民族具有獨特創造個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間藝術,是人類文化多樣性形態不成為博物館化和標本式存在表象,而永具生生不息生命力的重要保證。我想,讀者會從“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中體會到這些。
哈氏風箏 目錄
口述人哈亦琦簡介
**章 哈亦琦口中的中國風箏
一、風箏的歷史
二、風箏是飛機的前身
三、中國主要的風箏產地
四、我所了解的北京風箏
第二章 哈氏風箏家史篇
上篇 哈晶漪講述哈氏風箏三代傳人
(一)哈國梁
(二)哈長英
(三)哈魁明
下篇 我的風箏人生
(一)忘不了的童趣
(二)**次做風箏就成功了
(三)在風箏公司的12年(80年代初——1993年)
(四)投身商海有苦有甜
(五)送給風箏的掌聲
(六)風箏讓我結交了許多朋友
第三章 哈氏風箏的六藝
一、哈氏風箏的材料與工具
(一)制作材料
(二)工具
二、代表作品牡丹蝶的制作過程
(一)扎制過程
(二)糊制過程
(三)繪制過程
三、注重放飛的哈氏風箏
……
第四章 哈氏風箏的工藝特色與文化內涵
第五章 哈亦琦的新探索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
附錄(一)哈亦琦業務成果簡介
附錄(二)哈氏家族四代年表
后記
哈氏風箏 節選
《哈氏風箏:風箏世家哈亦琦口述史》內容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自然衍變發展中呈現的形態是豐富多樣的,這決定了我們采取的保護方式也應是多樣的。但對于傳統手工技藝類的項目,采取生產性保護的方式應當是一種恰當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這些技藝的持有者將自己本身的技藝作為一種生產和生活的手段,既可以因此而獲得勞動的報酬,也可以因此而使技藝傳承,并在自己的作品與使用者的對應中,使技藝的繼續與創新具有激發創造智慧的基礎。這套“中國民間藝術傳承人口述史叢書”,記錄了這些傳承人技藝傳承的歷程,他們的技藝如何精湛,以及他們對技藝的思考;展現了他們如何以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使這些不同的技藝在傳統的浸潤中也融入了新的藝術元素,并得到人們的喜愛,而他們也因此具有了持續傳承的經濟基礎。
哈氏風箏 相關資料
插圖:二、風箏是飛機的前身風箏是可以利用風來飛行的,放風箏不光能使人健康,帶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它對于人類也有一定的科學貢獻。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風箏很早就被用在研究自然科學的實驗中了。大約在12世紀,風箏傳到了西方,從那時候開始西方人就在利用風箏做實驗了,這些實驗對科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我看過很多與此相關的報道和資料,每次看完后都會整理記錄下來,我覺得這些東西對我知識的積累是很有幫助的。比如,早在1749年的時候,英國天文學家威爾遜為了探測高空氣溫,就把幾個溫度表固定在6只風箏上,用將近1000米長的線牽引來放這6只風箏。風箏把溫度表帶到空中,測量到不同高度的溫度,這樣科學家就得到了溫差的數據,對研究氣象幫助很大。這種實驗方法還有一個名字,叫“風箏列車”,很形象。這樣的科學實驗很多,比如1901年意大利科學家馬可尼就在紐芬蘭島和英國之間建立了無線電聯絡。無線電用的120多米長的天線也是靠風箏帶過去的,當時這只風箏的引線就是用來做天線的金屬線。還有1847年,那依阿拉建橋時,也是用風箏把建橋的鋼絲繩啊、粗線啊送到對岸的。我還知道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就是1828年的時候,英國一個叫喬治·波庫克的老師制造了一輛用兩個大風箏拉的車。風大時,這輛車的速度每小時能達到35公里呢。這輛用風箏拉的車在一次比賽中,跑的速度比好馬拉著的驛車還快。風箏在國際航空史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我查過歷史上設計和研究滑翔機、飛機的人大多都有做風箏的經歷,他們的靈感都來自風箏。因為有的大型風箏直接就可以載人,所以他們都是用風箏來做實驗的。我手上的這份資料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一份資料是這樣寫的:“在1799到1809年,英國的喬治·克利,用風箏研究航空原理,創立了空氣動力學。1804年,他在約克郡莊園,發明了世界第一架滑翔機。在1903年,美國俄亥俄州的萊特兄弟研究制作了第一架飛機,在北卡羅來納州試飛。他們根據風箏依靠風力而起飛的原理,制作了滑翔機,后來再裝置動力機械,增加飛翔的距離和時間,發明了能運載人類升空的飛機。”風箏是一種固定翼飛行器,我覺得這句話說得特別對,滑翔機就是源于風箏的飛行原理慢慢演變來的。滑翔機的雛形和風箏是一樣的,只是放大了很多倍,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從這里就能看
哈氏風箏 作者簡介
王文章,男,1951年3月生,山東壽光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副部長,兼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曾發表60余萬字藝術理論、評論文章,主編《中國學者眼中的科學與人文》、《京劇大師程硯秋》、《梅蘭芳訪美京劇圖譜》、《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中國少數民族戲曲劇種發展史》等。曾獲全國文化新聞一等獎,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等。 兼任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藝術學院特聘教授,山東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戲曲學會副會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名譽會長。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