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423541
- 條形碼:9787505423541 ; 978-7-5054-235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本書特色
*實用的心理學教育方案指南,解密孩子的心理和行為,因材施教,不同氣質的孩子培養方法大不同。都說孩子純真,其實小孩子的心理不簡單,都說媽媽*愛孩子,但你知道孩在想些什么嗎?媽媽必須要懂得那些心理學,才能準確地為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指路引航,因為孩子的未來取決于媽媽。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內容簡介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中,我們用*科學、*通俗的方法向父母展示孩子*柔軟的內心,向父母講解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心理需求,為媽媽更好地教育孩子創造了有利的前提條件。為了你的孩子,我們希望父母可以做到:
◎掌握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用心理學的方法管教孩子;
◎愿意去改變自己對孩子的固有的認知;
◎對孩子像一個朋友,而不是教官;
◎理智對待孩子的各種行為;
◎當孩子產生負面心理情緒時,包容并指導他走進正軌。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目錄
孩子的心理——沒你想象得那么簡單
0~3歲情感依戀期:“媽媽,不要離開我”
3~6歲萌動的幼兒期:自我意識的覺醒
6~13歲迷茫的兒童期:正確的引導
才能讓孩子迎接未來
如何面對孩子的**、第二反抗期
“什么樣的水養什么樣的魚”——孩子*
需要的3種成長環境
這個世界上,你*清楚孩子需要什么——尊重
孩子的6個心理需求
孩子需要你的信任——其實他長大了
第二章 探索孩子的成長秘密,發現孩子行為背后鮮為人知的真相
破壞物品——探索世界的真相
與人攀比——虛榮心在作祟
說臟話——生活的蟲洞
做事情拖拉——不要成為慣性
虐待小動物——尋找遺失的愛心
沉迷電視和電子游戲——疏勝于堵
追星族——利用好這把雙刃劍
亂發脾氣——孩子也需要宣泄空間
說謊——根源來自媽媽給予的壓力
第三章 因材施教,不同氣質的孩子培養方法大不同
發現孩子的天性,是氣質教育的前提
了解孩子的氣質心理,調整你的教養方式
膽汁質孩子的培養——如何讓孩子“靜若處子”
抑郁質孩子的培養——“激發+鼓勵+引導”
粘液質孩子的培養——給孩子一點兒甜蜜的刺激
多血質孩子的培養——踏踏實實地做事
第四章 媽媽如何應對孩子的負面心理
叛逆心理——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
依賴心理——對孩子不要管得太多
怯懦心理——給孩子勇氣的源泉
自私心理——尋找集體光環
自卑心理——拉孩子走出陰暗的角落
自負心理——別讓自信成為驕傲
嫉妒心理——只會讓自己更痛苦
消極心理——樂觀來自家庭氛圍
自閉心理——是誰先關上那道心門
任性心理——地球不是圍著你轉的
第五章 親子溝通中的心理學
愛與尊重原則——孩子喜愛什么樣的溝通方式
歸因偏差思想——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媽媽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媽媽如何聽,孩子才會說
平等原則——蹲下來說話
邊際遞減效應——表揚的技巧
反彈琵琶效應——批評的技巧
身體語言——一次擁抱勝過十次說教
低聲效應——低聲講述比高聲斥責更有效
第六章 學習中的心理學
椰殼效應——幫孩子克服厭學心理
興趣心理——讓孩子喜歡上學習
成就動機——讓孩子主動去學習
第十名現象一一不要對孩子的成績過分苛刻
門檻效應——短期目標對孩子很重要
家庭氛圍效應——為孩子營造*佳的讀書氛圍
感官協同效應——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7±2法則——給孩子的學習任務要適量
高原現象——有效應對孩子學習成績止步不前
第七章 性格和習慣培養中的心理學
易塑性原則——性格和習慣的培養要從小開始
21天效應——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半途效應——教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卡迪拉克效應——讓孩子發揮自己的特色
斯萬高利效應——莫讓挫折左右人生
拒絕“融合效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狐貍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從低到高原則——培養孩子的愛心
海格力斯效應——培養孩子的寬容心
親和效應——讓孩子擁有好人緣
第八章 媽媽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誤區
嘮叨——會讓孩子患上心理慢性癥
放縱——孩子的任性是“慣”出來的
溺愛——*深情的毒藥
專制——孩子不是媽媽的私屬物
賄賂——不正當交流的開始
“空頭支票”——得到的是失望,失去的是權威
棍棒教育——“欠揍”的孩子如何教
冷暴力——孩子一生的陰影
別聽你爸爸的——家庭內部教育不一致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節選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中,我們用*科學、*通俗的方法向父母展示孩子*柔軟的內心,向父母講解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心理需求,為媽媽更好地教育孩子創造了有利的前提條件。為了你的孩子,我們希望父母可以做到:◎掌握科學的教育心理學知識,用心理學的方法管教孩子;◎愿意去改變自己對孩子的固有的認知;◎對孩子像一個朋友,而不是教官;◎理智對待孩子的各種行為;◎當孩子產生負面心理情緒時,包容并指導他走進正軌。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相關資料
現在的孩子越來越古靈精怪,媽媽往往能感覺到,孩子一代比一代聰明,而且越來越琢磨不透他們的內心。有時候會突然蹦出非常成熟的話語,令媽媽們驚訝不已。什么時候起,你的孩子總是躲在自己的小房間一個人搭積木,或者一個人看動畫片?什么時候起,他不再嘰嘰喳喳向你講著幼兒園的奇聞軼事?什么時候起,你的小天使變成了小魔鬼,他開始對你頤指氣使,甚至讓爺爺奶奶給他當馬騎?什么時候起,你的孩子開始變得貪得無厭,什么零食和玩具都滿足不了他的需求,總是胡亂向你要更昂貴的東西?什么時候起,那個聰明勤奮的孩子開始厭學,甚至連作業都不愿意做?你發現他身上的問題越來越多。原來可愛的孩子怎么變得如此陌生?降臨的驚喜淡去的時候,作為媽媽,你是不是開始因為孩子的改變而焦躁起來?其實這是因為你并不了解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因此你為了挽救親子關系而所做的一切都將是徒勞的。不要再以為孩子只是一個聽話的玩偶,事實證明,小孩子的心理沒你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他也會有喜怒哀樂,用自己清澈的眼睛觀察這個世界,觀察這個家庭,觀察著你!隨著萌萌的長大,媽媽發現自己越來越不了解女兒心里在想些什么,根本無法進入女兒的內心世界——有的時候,看電視里的俊男關女熱戀,她偶爾會冷冷蹦出一句:“我看他們長久不了,門不當戶不對,沒戲!”有時候,我讓她去寫作業,她卻很無奈地說:“媽媽,我的童年就這樣被學習毀掉了,我會有陰影的。”這種聽上去又成人又稚嫩的話語總是“雷”倒我
13歲前.媽媽不可不知的那些心理學 作者簡介
吳海溪,女,資深編輯、教育工作者。曾多年工作于教育一線,現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及家庭教育研究,力圖用自己的教育理論給天下教子心切的父母帶來幫助。已出版《10~16歲叛逆期1:父母最關心的66個教育問題》《10~16歲叛逆期2:千萬別和青春期的孩子較勁》《富養女孩的100個細節》等書。其作品理論科學嚴謹、文字邏輯性強、案例敘事清晰生動、語言通俗活潑,深受廣大父母喜愛。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