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072084
- 條形碼:9787307072084 ; 978-7-307-07208-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 本書特色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高等學校攝影測量與遙感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概述;地理數據模型;地球參考與地理坐標系;測量與數據獲取;遙感數據獲取;數字地形分析;空間對象的幾何計算;網絡分析等。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 目錄
第1章 概述1.1 地理信息系統1.1.1 簡介1.1.2 發展趨勢1.2 地理信息科學1.2.1 從系統到科學的飛躍1.2.2 科學問題第2章 地理數據模型2.1 地理空間概念化2.2 場2.2.1 模型2.2.2 空間自相關2.2.3 尺度2.3 對象2.3.1 模型2.3.2 矢量數據結構2.3.3 面向對象的數據模型2.4 網絡2.4.1 模型2.4.2 線性參考與動態分段2.5 時空表達2.5.1 基于位置的模型2.5.2 基于空間實體的模型第3章 地球參考與地理坐標系3.1 大地測量學基礎3.1.1 大地水準面和地球橢球體3.1.2 高程和深度參考系3.1.3 用水平面代替水準面的限度3.2 坐標系統與坐標轉換3.2.1 坐標系統3.2.2 坐標轉換3.3 地圖投影3.3.1 基本概念3.3.2 常見的地圖投影3.4 離散網格3.4.1 網格與地理格網3.4.2 全球離散格網第4章 測量與數據獲取4.1 地形測量4.1.1 控制測量與地形測圖4.1.2 數字測圖4.1.3 基于地形圖的數據提取4.2 測量數據處理4.2.1 條件平差4.2.2 間接平差4.3 GPS原理4.3.1 偽距測量與載波相位測量4.3.2 差分GPS4.4 GPS數據處理4.4.1 偽距數學模型4.4.2 雙差分載波相位數學模型4.4.3 自由電離層4.4.4 *小二乘法4.4.5 GPS測量定位誤差第5章 遙感數據獲取5.1 攝影測量原理5.1.1 成像方程及其應用5.1.2 相對定向與絕對定向5.1.3 解析空中三角測量5.2 數字攝影測量5.2.1 影像匹配5.2.2 影像特征提取5.2.3 數字微分糾正5.3 遙感物理基礎5.3.1 物體的發射輻射5.3.2 地物的反射輻射5.4 遙感數據與處理5.4.1 遙感數據特性5.4.2 遙感數據處理5.4.3 定量遙感第6章 數字地形分析6.1 數字高程模型6.2 坡度、坡向和表面曲率6.2.1 坡度和坡向6.2.2 地形曲率6.3 地形因子的計算6.3.1 基于格網DEM的坡度、坡向計算方法6.3.2 基于丁IN的算法6.3.3 曲率計算6.4 立體透視圖6.5 地形形態特征線的提取6.5.1 單流向算法6.5.2 多流向算法6.6 流域分析6.6.1 流域描述6.6.2 水流網絡計算第7章 空間對象的幾何計算7.1 線段方程及其應用7.2 直線生成算法7.2.1 DDA算法7.2.2 Bresenham畫線算法7.2.3 并行畫線算法7.3 區域填充7.3.1 掃描線多邊形填充算法7.3.2 內-外測試7.3.3 曲線邊界區域的掃描線填充7.3.4 邊界填充算法7.3.5 泛濫填充法7.4 二維裁剪7.4.1 點的裁剪7.4.2 線段的裁剪7.4.3 多邊形的裁剪7.4.4 曲線的裁剪7.4.5 外部裁剪第8章 網絡分析8.1 路徑分析8.1.1 *小累積耗費路徑8.1.2 *短路徑分析8.2 連通分析8.3 資源分配8.3.1 選址問題8.3.2 分配問題第9章 空間抽樣9.1 抽樣的統計學基礎9.1.1 總體與樣本9.1.2 抽樣問題的描述9.2 簡單隨機抽樣9.2.1 概述與使用9.2.2 簡單估計法(SE法)9.3 分層抽樣法9.3.1 概述與使用9.3.2 分層抽樣的簡單估計法(SSE法)9.4 實例9.4.1 基于相對有效性的整群抽樣方案9.4.2 以*大地減小克里金方差為目標,尋找*理想的采樣方案第10章 空間插值10.1 概述10.1.1 概念10.1.2 空間插值的源數據10.1.3 空間插值方法的分類10.2 距離倒數加權方法10.3 基于TIN的空間插值10.3.1 確定包含內插點的三角形10.3.2 基于三角面的插值方法10.3.3 基于磨光函數的光滑連續插值方法10.3.4 基于TIN的插值方法評述10.4 趨勢面方法10.4.1 模型10.4.2 方法10.5 薄板樣條第11章 空間預測的克里格法11.1 克里格法基本原理11.2 簡單克里格法與普通克里格法11.2.1 普通克里格法的解算過程11.2.2 點克里格法的計算實例11.2.3 塊段普通克里格法的計算實例11.3 指示克里格法11.3.1 指示變異函數11.3.2 指示克里格方程組11.4 泛克里格法和協同克里格法11.4.1 泛克里格法11.4.2 協同克里格法第12章 空間多變量分析12.1 地圖疊置12.1.1 要素類型與地圖疊置12.1.2 地圖疊置方法12.1.3 破碎多邊形12.1.4 地圖疊置中的誤差傳播12.2 多準則評價12.2.1 傳統MCE方法12.2.2 模糊評價方法12.3 相關分析12.3.1 兩要素之間相關程度的測定12.3.2 多要素間相關程度的測定12.4 主成分分析12.4.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12.4.2 主成分分析的計算步驟12.5 空間聚類12.5.1 主要聚類方法的分類12.5.2 層次聚類分析步驟12.5.3 模糊聚類分析12.5.4 其他聚類算法第13章 空間模型13.1 二值模型與指數模型13.1.1 二值模型13.1.2 指數模型13.2 線性回歸模型13.2.1 回歸模型13.2.2 平方和13.2.3 高斯*小二乘法估計回歸參數13.3 二值Logit模型13.3.1 選擇的概率模型13.3.2 *大似然估計13.3.3 Logit模型的性質13.4 系統模型與過程模型13.4.1 系統模型13.4.2 過程模型第14章 時間序列分析14.1 趨勢分析14.2 周期分析14.3 隨機時間序列分析14.3.1 時序模型的識別14.3.2 模型的參數估計14.3.3 時間序列的預測14.4 基于時間序列分析的土地覆蓋遙感第15章 誤差與空間不確定性15.1 精度評估15.1.1 精度與準確性15.1.2 連續場精度15.1.3 類別場精度15.1.4 位置精度15.1.5 置信區間和樣本大小15.1.6 假設檢驗15.2 誤差傳播15.2.1 解析方法15.2.2 隨機模擬方法15.3 空間不確定性15.3.1 概率論與模糊集合15.3.2 方法與應用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 節選
《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彰顯GISci的科學觀,闡明地理信息機理,演繹它的地學、數學和統計學基礎,闡述空間分析和空間模型,闡釋空間不確定性問題。深入淺出的講解,有助于理論和解析方法相結合的教學效果的提高;實例分析的融入,演繹了實踐環節在GISci學習中的重要性;每章列出思考題,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使用ESRI的品牌GIS軟件系統(如ArcInfo和ArcGIS等),探索基于GIS軟件系統的空間問題求解。本教材既可為本科高年級教學之用,亦可供研究生和科技人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