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通史-秦漢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00580
- 條形碼:9787510800580 ; 978-7-5108-0058-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通史-秦漢史 本書特色
臺灣繼錢穆之后*有成就的歷史學家傅樂成領銜主持
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為暢銷的中國通史普及類著作首次引進大陸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部通史,是由他牽頭,組織六位臺灣史學界**線的青壯年俊彥編寫的。每個人都是學有專攻的史學家,按自己的研究領域,撰寫自己精熟那部分,*后由傅樂成先生統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實的著作,不像我們這邊僅僅是編寫。應該說,這套通史的作者,各個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足備。書成之后,在話語圈里,影響巨大,長期以來,既是愛好者的案頭書,也是大學的常用教材,一些研究者,也能從中得到教益。有人說,這套書是典型的臺灣國語,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讀來如飲醇釀。其實,在我看來,這套書*大的特點,是有見地,不人云亦云。敘述簡單、干凈,能把很復雜的事情,三言兩語道個明白。不是在史料里浸潤多年,看過不知成億字的資料,斷不能為此。
——張鳴
中國通史-秦漢史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為臺灣著名歷史學家傅樂成教授領銜主持,邀集門下五位史學俊彥共同撰寫而成,是臺灣乃至中國史學界不可多得的通史類著作。
全書所述史實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按朝代順序分為七卷,由五位青年學者分別著述其學之所專的部分:《先秦史》,由蕭璠著,記述了中華文明誕生到春秋戰國這一階段的歷史;《秦漢史》和《魏晉南北朝史》,均由鄒紀萬著,分敘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以及魏蜀吳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對峙局面的結束這兩個時段的歷史;《隋唐五代史》,由傅樂成教授親自撰著,為隋重啟統一盛運到后周滅亡,此三百余年間的歷史;《宋遼金元史》,由王明蓀著,所敘為從北宋統一全國到元帝國的衰亡,其間幾朝的歷史;《明清史》,由姜公韜著,敘述了明建國到滿清康乾盛世國勢轉衰這段歷史;《近代史》,由段昌國著,記敘了鴉片戰爭前后到辛丑條約簽訂這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全書每卷十余萬言,共九十余萬言。書中運用了一些文言文詞句,表達簡潔通暢,讀之如飲醇釀。且每位著者對書中所述歷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獨到精辟之見解,貴在不人云亦云。此外,這套簡體版的《中國通史》還配了多幅珍貴的史料插圖和戰爭地圖,以便于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歷史的全貌。
本書刊行于1978年,成書之后即在話語圈里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學愛好者的案頭**之書,一些高校亦將其作為常用教材,甚至有學者亦能從中獲益。
中國通史-秦漢史 目錄
**節 秦帝國的統一
第二節 秦帝國的覆滅
第三節 楚漢相爭
第四節 休養生息的時代(漢惠帝~景帝)
第五節 波瀾壯闊的有為時代(武昭宣三朝)
第六節 西漢中衰與政權結構的變動(元帝~王莽篡漢)
第七節 王莽托古改制的迷夢
第八節 東漢政權的發展(光武明帝時代)
第九節 東漢政權的轉換與崩潰(和帝~獻帝)
第二章 漢帝國與邊疆諸民族的關系
**節 北亞游牧帝國的盛衰
第二節 西域的開拓運動
第三節 南徼諸蠻的開辟
第四節 東北亞的綏服
第五節 西羌的熾盛
第六節 北亞草原的遞興勢力
第三章 漢代社會的經濟結構
**節 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
第二節 兩漢的土地與農業
第三節 兩漢的官私手工業
第四節 商業經濟與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四章 漢人的學術與信仰
**節 兩漢與西域的文化交流
第二節 經學史學與諸子學
第三節 文學與造形藝術
第四節 科學研究與發明
第五節 本土宗教的創立
中國通史-秦漢史 節選
《中國通史》為臺灣著名歷史學家傅樂成教授領銜主持,邀集門下五位史學俊彥共同撰寫而成,是臺灣乃至中國史學界不可多得的通史類著作。全書所述史實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訖清帝退位,按朝代順序分為七卷,由五位青年學者分別著述其學之所專的部分:《先秦史》,由蕭璠著,記述了中華文明誕生到春秋戰國這一階段的歷史;《秦漢史》和《魏晉南北朝史》,均由鄒紀萬著,分敘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到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以及魏蜀吳三分天下到南北朝對峙局面的結束這兩個時段的歷史;《隋唐五代史》,由傅樂成教授親自撰著,為隋重啟統一盛運到后周滅亡,此三百余年間的歷史;《宋遼金元史》,由王明蓀著,所敘為從北宋統一全國到元帝國的衰亡,其間幾朝的歷史;《明清史》,由姜公韜著,敘述了明建國到滿清康乾盛世國勢轉衰這段歷史;《近代史》,由段昌國著,記敘了鴉片戰爭前后到辛丑條約簽訂這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全書每卷十余萬言,共九十余萬言。書中運用了一些文言文詞句,表達簡潔通暢,讀之如飲醇釀。且每位著者對書中所述歷史事件及人物均有自己獨到精辟之見解,貴在不人云亦云。此外,這套簡體版的《中國通史》還配了多幅珍貴的史料插圖和戰爭地圖,以便于讀者更直觀地了解歷史的全貌。《中國通史·秦漢史》刊行于1978年,成書之后即在話語圈里產生了巨大影響。時至今日,仍是不少史學愛好者的案頭**之書,一些高校亦將其作為常用教材,甚至有學者亦能從中獲益。
中國通史-秦漢史 相關資料
媒體評論 (張鳴序薦) 英國哲人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對中國人而言,讀史能否使人明智倒在其次,主要是可以使人愉快。古代的中國人,文學和歷史是分不大清的,因此大量被中文系視為文學作品的東西,當初作者和讀者都是當歷史來看的。四大名著中最受歡迎的《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在講史。而最像小說的《紅樓夢》,其實當初倒不那么受老百姓待見。 經過一百多年的折騰,中國人畢竟已經邁進了現代社會。老黃歷不用再提,至少受過教育的讀書人,知道了什么是歷史,什么是小說。小說、電視劇里胡編和半胡編的歷史故事,看了過癮之余,有時候也想看點“歷史的真實”。更有野心的歷史愛好者,一般都想通過讀史,最好是系統地讀史,了解歷史的全貌。這時候就用得著通史了。很多愛好者,只要讀史,首選往往就是通史。真正專門化的歷史研究,其實跟其他學科一樣,沒有點專業訓練,還真不一定讀得懂。其實,就算一般文科類的學科,如果學校不那么功利,似乎也應該給學生們開一兩門通史課,當然,首先是開中國通史課。前些年,博士生面試的時候,經常能碰上號稱把中國歷史都讀通了的考生,一問才知道,他們所謂的“讀通”,無非是看了一套中國通史而已。 不過,中國人盡管喜歡通史,但以往的積習卻很難全然改掉。寫通史盡管不一定要寫成通俗歷史故事,但還是要通俗易懂才好,否則,讀者面就受限制。中國史學界有一種說法,說是20世紀出產的中國通史,有兩部半著作值得稱道:一是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一是呂思勉先生的《中國通史》,半部是張蔭麟先生的《中國史綱》(未完成)。其實,如果按我的看法,還有三部通史也相當不錯,一是夏曾佑先生的,一是繆鳳林先生的,還有就是范文瀾先生的。其中夏曾佑先生的著作,原是為中學做教科書的,寫得相當有見地,而且是中國人做西洋式通史的第一部。繆鳳林先生的通史比較扼要,但很有特點。范文瀾先生的大作,是最長的,也是按唯物史觀寫通史諸大作中,最足觀的一套。 但是,作為一般愛好者而言,上述的所有通史,都有一個毛病,就是不夠通俗曉暢,對于史學愛好者來說,都有點難度。1949年之后,中國史學界分為大陸和臺灣兩大塊。由于臺灣學界相對比較平靜,沒有那么多折騰事兒,因此,成就斐然。為一般愛好者書寫的通史,也大有可觀。開放之后,我通過各種渠道,見過一些臺灣史學家編寫的中國通史,大體敘事都比較清楚,文字干凈。特別優秀的,不僅通俗易懂,而且文辭優美。每個章節,都有歷史隨筆的味道。比較起來,大陸史學界盡管開放之后,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通史寫作,卻在開倒車。某些長篇巨制,塊頭雖大,但不僅內容雜蕪,優劣不一,而且文字干癟,味同嚼蠟。面向市場的所謂圖文本通史,主編者名頭雖響,但具體編寫則是一群毫無研究的學生,等于是書商為了掙錢臨時找人湊出來的,不僅毫無見地,而且有大量的常識錯誤。至于各個大學開這門課的學者,為了評職稱各自為戰、畫地為牢編出來的通史教材,則更是不忍卒讀。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套七卷本的《中國通史》,是我所看到臺灣同類著作中,比較出色的一部。傅樂成先生,是傅斯年先生的侄子。傅斯年先生雖然長期主持“中研院”史語所,自認是“二流人才”,但其實早在北大讀書期間,就是一位連老師都不敢小窺的牛學生。胡適先生回國在北大講中國哲學史,如果不是得到作為學生領袖的傅斯年先生的支持,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傅斯年先生的史學著述雖然不多,但大氣磅礴,獨樹一幟。傅樂成先生從小得家學真傳,名儒熏陶,不僅通經史,而且于文學和繪畫,也有相當造詣。西南聯大畢業之后,他立志史學,在秦漢史和隋唐史方面建樹頗多。去臺后,更是一步一個腳印在史學界耕耘,在臺大歷史系做教授多年,是位政學兩界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人物。 傅樂成先生主編的這部通史,是由他牽頭、組織五位臺灣史學界第一線的青壯年俊彥編寫的。每個人都是學有專攻的史學家,按自己的研究領域,撰寫自己精熟的那部分,最后由傅樂成先生統稿。每本都是名副其實的著作,不像我們這邊僅僅是編寫。應該說,這套通史的作者,個個文筆俱佳,學、才、識三者足備。書成之后,在話語圈里,影響巨大,長期以來,既是愛好者的案頭書,也是大學的常用教材,甚至一些研究者,也能從中得到教益。有人說,這套書保留了文言文的古意,因此,讀來如飲醇釀。其實,在我看來,這套書最大特點,是有見地,不人云亦云;簡單、干凈,能把很復雜的事情,三言兩語道個明白。不在史料里浸潤多年,看過不知成億字的資料,斷不能為此。 傅樂成的通史來了,說實在的,對于大陸史學愛好者而言,這比臺灣著名的娛樂節目“康熙來了”,更像是福音。
中國通史-秦漢史 作者簡介
傅樂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號秀實,山東聊城人。著名史學家。1940年考入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后赴臺灣,執教于國立臺灣大學。1956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獲得博士學位。 在任教的十幾年中,傅教授除在臺大授課外,還在同仁、輔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講課,并兼任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主持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漢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學嚴謹、平易近人,對秦漢、隋唐史的研究頗有建樹。他一生著述甚豐,皆為史學論著,影響較大的有《秦漢史論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學論著有的被譯成英、日、韓等國文字,是臺灣、香港、日本、韓國及東南亞高等學府學習中國史的必讀之書。 傅樂成終身未娶。關于傅先生的感情問題,有這樣一個“典故”。抗戰勝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報》社任主筆,與在“中央圖書館”任職的傅樂成交往甚篤,且談鋒如昔。當時“異常放蕩怠惰”(傅自語)的傅樂成結識了一位美麗的小姐,對她極為愛慕,卻難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樂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場。當時殷海光興致勃發,大談時局,口若懸河,那位小姐在一旁聽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愛慕的小姐對他說:“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樣好的學問,我一定嫁給你。”傅樂成受不了這番“刺激”,決心翻譯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示自己的進取之心。后來那位美麗的小姐還是沒有嫁給他,但若干年后,從耶魯學成歸來的傅樂成寫出扛鼎之作《中國通史》,被譽為“不可忽視史學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