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與開發利用規劃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05236
- 條形碼:9787112105236 ; 978-7-112-10523-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與開發利用規劃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在理論與方法上的較全面概括與闡述。全書有兩部分內容,**部分為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評估,為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的資源化利用、保護和控制提供了理論支撐,提出了資源條件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二部分為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提出了地下空間規劃的指導思想、規劃內容和規劃方法等。
本書可供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地下空間規劃與設計,以及建筑設計等專業人員和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借鑒參考。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與開發利用規劃 目錄
前言
**部分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原理與應用
第1章 地下空間資源評估概論
第2章 自然條件評估要素
第3章 社會經濟條件評估要素
第4章 已有建(構)筑物條件評估要素
第5章 地下空間資源評估指標體系
第6章 地下空間資源評估數學模型
第7章 評估指標體系參數和評估標準
第8章 評估技術模型與作業平臺系統
第9章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原理在實踐中的應用
第二部分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規劃
第10章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導論
第11章 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現狀調查與地下空間資源規劃適用性分析
第12章 城市地下空間利用的發展目標與發展規模
第13童 城市空間結構與地下空間總體布局
第14章 城市中心地區地下空間規劃
第15童 城市廣場、綠地地下空間規劃
第16章 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區地下空間規劃
第17章 城市居住區地下空間規劃
第18章 城市新區、新開發區、特殊功能區地下空間規劃
第19章 城市地下交通系統規劃
第20章 城市地下市政設施系統規劃
第21章 城市地下物流系統
第22章 城市地下物流系統
第23章 城市地下能源及物資儲備系統規劃
第24章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遠景規劃
第25章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的實施
第二部分參考文獻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評估與開發利用規劃 節選
第1章 地下空間資源評估概論
1.1 地下空間資源
地下空間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從開發和利用的角度看,地下空間是指地球表面以下,的土層或巖層中天然形成或人工開發的空間場所;從廣義的角度看,地表以下一定范圍內的巖土體,包括巖土體的密實部分和無巖土體的空間部分,不論其中是否形成可容納人或物的空間場所,都占據了一定的空間體積。因此地表下一定平面和豎向深度范圍內,巖土體占用和包圍的空間體量范圍是廣義的地下空間。
由于地下巖土體具有為人類開掘和提供可用空間的巨大潛力,因此地下空間被人類視為迄今為止尚未被充分開發利用的寶貴自然資源之一。自然資源在被人類開發利用后,到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才成為人類生存所需要的特定原料和場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歷程與自然資源的這一特點非常相似,即人類地下空間利用也經歷了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到以后的長期的簡單利用,和從自然的被動利用到近現代作為自然資源主動開發的過程。經世界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申請,l981年5月,聯合國自然資源委員會正式把地下空間確定為重要的自然資源;1991年的《東京宣言》明確提出:地下空間資源是城市建設的新型國土資源。因此,目前所稱的地下空間資源,實際上是指在廣義上可利用的已開發和未開發的地層空間范圍內,實在的和潛在的空間場所的總稱。
地下空間資源具有自然資源學的基本屬性,對這一點的準確把握,是從自然資源整體的高度分析、掌握和控制地下空間資源,指導地下空間整體、有序開發和綜合化、資源化利用的理論依托。地下空間資源的與地面空間不同的物理特性,是確定地下空間的城市功能、利用內容以及開發時序的基本依據。
1.2地下空間的自然資源屬性及特性
1.2.1地下空間的自然資源基本屬性
與自然資源的一般屬性(即共性)對照研究可以發現,地下空間具備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
(1)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是自然資源的固有特性。任何“資源”都是相對于“需要”而言。一般來說,人類的需要實質上是無限的,而地球上很多目前可用的自然資源卻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自然資源的“稀缺”這個固有特性,即自然資源相對于人類的需要在數量上相對不足。
城市地下空間作為一種受地質環境和經濟實力及技術水平制約的自然空間,雖然會隨著城市發展的需要而逐漸被開發利用,利用的范圍和深度也會隨著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的提高而發展擴大,但其天然總儲量是有限的,可開發利用的部分會逐漸減少,不可能無限制使用。所以調查和評估地下空間資源狀況,合理規劃、有序開發和保護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才能使之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2)自然資源的整體性: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通常是針對某種單項資源,甚至是單項資源的某一部分。但實際上各種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甚至是交叉/共生的關系,從而構成了一個整體系統。人類不可能在改變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中某種成分的同時,又使其周圍的環境保持不變。
地下空間不僅能為人類和城市提供空間活動場所,而且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一種規模巨大的、潛在的自然空間來源。地下空間相關的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城市建設現狀、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因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交叉共生,構成人一地空間整體系統。
對城市地下空間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同時,勢必會對其周圍的環境系統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這種影響在某些方面是有利的,例如地下空間的開發節約了土地資源,提高了空間聚集效應,為地面生態環境的改善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影響也有可能對某些方面不利,例如大型地下空間的建設和運營,存在著改變地下水的原有水位和流向以及造成地下水質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地下空間資源分析不僅要研究地下空間建造的工程條件適宜程度,還必須關注開發利用方式和規模等因素對自然系統的影響,研究地下空間利用與自然生態及人文環境保護的整體關系。
(3)自然資源的地域性:自然資源受到生成和存在條件的地質、氣候、地理環境的制約和圍護,因此任何自然資源的空間分布都是不均衡的。例如,自然資源總是相對集中于某些區域之中,在這類區域內,自然資源的密度大、數量多、質量好,具有良好的可開發性;相反,必然存在某些區域,自然資源的密度小、數量少、質量差,不適宜開發;同時,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工藝條件也具有地域差異。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就是所有這些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不同城市,或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的不同位置,地下空間資源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上部建筑物基礎和地上空間用地性質等自然和人工條件不同,因此地下空間資源的分布、資源蘊藏量和開發潛力分布并不均勻;工程技術工藝條件、經濟發達程度、人文社會發展特征的不同,對地下空間的潛在經濟價值、地下空間的需求量、地下空間的管理方式和水平影響造成較大差異。例如,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城市集聚程度較高,地下空間需求量大,開發的力度和深度較大,產生的效益也較高;在經濟不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地面空間并不緊張,且因地下空間開發的造價較高和照明通風等的維護、運營費用也要高于地上,因此地下空間資源總體可開發程度較低。中國一些沿海城市在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城市發展十分迅速,大規模地下空間開發也隨之逐步興起;而日本一些發達城市的淺層地下空間已基本開發完畢,現在已開始利用50—100米的深層地下空間。
(4)自然資源的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資源都具有多種功能和用途,在經濟學上具有互補性和替代性。然而,并非所有自然資源的潛在用途都能充分顯現出來,并被人認識和放在相同重要的地位。因此,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需要全面權衡,突出主要需求和利用方向,特別是當研究的對象是綜合的自然資源系統,而人類對資源的要求又是多種多樣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更加復雜。由于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和短缺,對自然資源的綜合、節約和循環再利用已成為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方式和方向。
地下空間資源同樣也具有各種開發方式、利用功能和空間形式,與地面空間形成互補、替換和整體關系,解決多種城市矛盾,滿足城市和人的不同需求。因此地下空間資源分析,應包括不同類型地下空間自然與人文條件對開發形式、使用功能的優化利用等的適宜性和多宜性的內容,對地下空間資源進行綜合評估,明確合理利用的形式和內容。
(5)自然資源的變動性:隨著人類社會經濟實力的增長、技術水平的提高和對自然資源需求的日,益增大,資源概念、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都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化,資源的生成條件和存在背景也呈動態變化趨勢。這種變動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為人與資源之間的良性循環關系,例如人類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對自然資源進行改良增值,改良后的自然資源的利用可以為人類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另一方面是人與資源之間的惡性循環關系,例如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超常利用造成自然條件和人為的環境惡化,以及資源的退化與枯竭,而資源的枯竭反過來又將影響人類社會的持續發展。
地下空間資源同樣具有變動性。在古代。人類就已經開始利用淺層地下空間來建設居住、倉儲空間。在現代,隨著大城市經濟的發展,施工技術水平的提高,施工工藝的革新,人類開始大規模利用地下空間,用途也更加多樣。隨著人類經濟實力不斷增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地下空間可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還將不斷擴展;另一方面,隨著地下空間不斷開發使用的累積,潛在的地下空間資源可開發利用總量在不斷減少。因此對地下空間資源的分析評估也必須保持動態的、可更新的原則。
(6)自然資源的價值屬性:自然資源首先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其利用價值是在資源的自身屬性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實現,并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完善,*終成為社會發展的穩定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可稱之為?自然價值”;人類勞動作用于其上所產生的價值稱之為“附加勞動價值”。通過人類的勞動和開發,自然資源潛在的“自然價值”和“附加勞動價值”才能夠實際實現和獲得,所以經過一定人類勞動凝結的自然資源的價值是其“自然價值”與“附加勞動價值”的總和。顯然,資源的總價值量大于資源的“自然價值”量。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自然資源開發的內涵、潛能和質量越來越高,資源體中凝結的人類勞動的價值會不斷增加,資源的利用效率和價值潛力不斷被開發和增值。人類的對自然資源不斷增多的科學認識,不斷豐富的開發利用技術,使自然資源的使用價值不斷增長,自然資源的附加價值占有資源總價值的比例也不斷擴大。資源是人類勞動創造財富的原料和場所,所以資源必然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和物質基礎。
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是城市土地資源的自然延伸,因此具有與城市土地資源相似的價值屬性這一自然資源的基本屬性。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城市土地資源的價值屬性被抹煞,使土地資源的附加價值沒能得到發揮。隨著土地有償使用和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房屋商品化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等各項措施的深入進行,土地資源的價值屬性得到了體現。地下空間不僅能為城市發展創造和提供“自然價值”——即空間場所的一般和特殊的使用價值,而且也同樣能夠創造附加勞動價值,在城市土地和城市空間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和社會效益中,不能排除地下空間在其中有機的貢獻、綜合作用和價值。
因此,對地下空間資源的評價,除資源潛力、適宜的利用功能和形式、適宜的場地和環境選擇、合理的利用規模與層次外,*終還必須進行資源的經濟評價,才能真正體現和實現其對城市集聚效應的作用和目標。應當根據地下空間資源開發的需要,進一步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明確界定地下空間資源的權屬關系,對地下空間資源開發效益進行分析,制定有償使用的標準,促進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和保護。
(7)自然資源的社會性:當代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或多或少都留下了人類勞動的印記,人類“不僅變更了植物和動物的位置,而且也改變了它們所居住的地方的面貌和氣候,人類甚至還改變了植物和動物本身。人類活動的結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逝”(馬克思)。自然資源的社會性表現為人類群體行為對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物資和場所條件的需求和索取利用方式的一致性和統一性,例如人們會根據個體需要與群體共同利益的一致性和矛盾的協調需要,提出共同認識和協調處理機制,提出改進和協調人的需求與自然資源供給,更有效利用、節約和循環使用資源等的具有社會性行為特征的統一認識和執行措施。
……
- >
推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