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869500
- 條形碼:9787801869500 ; 978-7-80186-950-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本書特色
1978年-2008年,是中國歷史上至關重要的時期,改革開放促進了社會的巨大進步,也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蓬勃發展。中國美術同樣如此,30年間所走過的道路,可能比此前100年的美術歷程還要曲折、豐富和生動。中國當代美術這30年,是值得大書特書的30年,是有不少人物和事件必將被載入史冊的30年。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內容簡介
本書用散文的筆調及美術史論的眼光提綱挈領地梳理了開放30年來中國美術發展的進程,對期間較有影響的事件、人物、代表作品、重要爭論進行客觀描述,避免了純粹理論書籍的枯燥與刻板,讀者瀏覽全書之后能了解1978年-2008年30年間中國美術的發展脈絡。書中插有80余幅圖片,全書語言平實,文筆流暢,內容豐富,引人入勝,可讀性和學術性并重,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目錄
**章 現實主義美術的演進
**節 引子
第二節 1978年文藝界的撥亂反正為美術界傳來春的信息
第三節 老樹新芽:老一輩美術家煥發青春
林風眠:寂寞的高峰
劉海粟:暮年的鼎盛
朱屺瞻:百歲壽星,世紀畫翁
蔣兆和:永遠的“現實主義”
李可染:“東方既白”,自成一派
吳作人:融匯中西,游刃有余
陸儼少:“*后一位文人畫家”
黃胄:突破“徐蔣體系” **人
吳冠中:語不驚人死不休
第四節 承前啟后的一代:將現實主義創作推向巔峰
第五節 “新三屆”的崛起
“傷痕美術”
“浙美現象”與“川美現象”
第六節 理論的覺醒
“形式美”叫板“主題先行”和“內容決定形式”
李小山:“中國畫窮途末路論”
“筆墨等于零”對決“守住中國畫底線”:一場跨世紀的中國畫之爭
美術理論全面繁榮
第二章 走向藝術多元化時代
**節 從“機場壁畫”到“油畫人體藝術大展”,南“裸體”引發爭議
第二節 “主旋律”始終處于主導地位
第三節 現實主義呈多元發展態勢
鄉土寫實主義
古典主義畫風
超級寫實主義
玩世現實主義
中國寫實畫派
“新生代”
新現實主義——新時期“現實主義”的 第三次浪潮
第四節 “水墨畫”與“新文人畫”
抽象水墨(又稱“實驗水墨”)
立體水墨
都市水墨
新文人畫
第五節 畫派的復蘇和繁榮
北京畫家群
新浙派
新海派
金陵畫派
嶺南畫派
新徽派
長安畫派
黃土畫派
四川畫派
鄉土表現主義
第六節 畫家村,時代的產物
圓明園畫家村
宋莊畫家村
798藝術區
第三章 中國現代藝術的發展
**節 起始點——“黃山會議”與“前進中的青年美展”
第二節 風起云涌的青年藝術家群體和藝術活動
北京:“無名畫會”
北方:“北方藝術群體”和“西北藝術群體”
西南:“新具象”與“西南藝術研究群體”
江蘇:“大型現代藝術展”、“紅色·旅”、“新野性畫派”及其他
浙江:“青年創造社”、“池社”和“紅色幽默”
上海:“街頭布雕”、“M藝術體”以及系列新潮聯展
南方:“廈門達達”、“南方藝術家沙龍”和“珠海會議”
女性藝術
其他:行為藝術、波普藝術、艷俗藝術
結局: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
第三節 雙年展——走出去和引進來
上海雙年展
北京雙年展
深圳雙年展
走出去,參加國際雙年展
中國現代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思考
第四章 藝術市場出現空前火爆局面
**節 崛起的藝博會業
第二節 火爆的藝術品拍賣
第三節 藝術市場的“井噴”現象
第四節 畫廊業的興旺
2008胡潤當代藝術榜
附錄一 新時期30年美術界影響較大的訴訟、糾紛
“92廣州藝術雙年展”后事難了引官司
《三把椅子》作者黃嗚狀告中國美協獲勝
中國拍賣 **案: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真偽之爭
美術批評引出“李琦名譽案”
油畫《開國大典》著作權之爭
舒同遺孀狀告《中國書法》獲勝
《威尼斯的收租院》掀起國際風波
“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風波
“石魯遺作”假畫案
名畫存在銀行保管箱受損獲高額賠償
杭州女模特狀告畫家徐芒耀人體肖像侵權案
《吳派繪畫研究》被指抄襲名譽受損案:博導告博導
《走近大師:齊白石藝術特展》真偽之爭
婁師白名譽權案
油畫《毛主席去安源》歸屬案
齊白石后人狀告25家出版單位及商家侵權案
附錄二 新時期30年美術大事記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節選
**章 現實主義美術的演進
第二節 1978年文藝界的撥亂反正為美術界傳來春的信息
與整個文藝界一樣,美術界在“十年動亂”后的復蘇,是從撥亂反正開始的。新中國成立之后,文藝被高度政治化,被賦予了超越其自身功能的不堪重負的政治使命,美術更是如此,時時在意識形態的風口浪尖顛簸。可以說,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每一場政治運動,都是從文藝領域開始的,文藝在充當政治運動工具的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美術領域尤其是重災區。
“文革”結束,美術界遍體鱗傷,百花凋零。痛定思痛,美術家們以其更加深重的傷痛感和敏銳力,開始對“文革”進行反思,進行控訴,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鋒力量。
為了說明問題,有必要了解一下當時的大背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文藝界開始撥亂反正,努力推動文藝政策的調整。為了籌備召開全國第四次文代會,文藝界主要抓了兩件事:一件是為蒙冤的藝術家平反昭雪和為大批被打成“毒草”的文藝作品解禁;一件是努力營造民主空氣和寬松環境,力圖在文代會召開前就形成一個繁榮創作的良好勢頭。隨著文藝界的不斷平反、解禁,冰河解凍,文藝界的春天終于來臨,思想解放運動如同春潮滾滾,一夜綠遍江南塞北。
在美術界,一大批曾經被打倒的美術界領導、老美術家在平反、恢復名譽后紛紛復出。陳丹青在《美院的領導》一文中捕寫了美術界頭號大“右派”江豐復出時的情景就很有代表性,特照錄如下:
“江豐復出一事,頗可一說。全國‘右派’的平反是在1979年,此前,國中‘左“中“右’勢力尚在明暗間彼此較量,較量的焦點,自然是人事安排,文藝界亦不例外。一時間,院內上下忽兒竊竊議論江豐亦在復出名單之列。此事非同小可:江豐案,牽連美院五六十年代密密麻麻的人事與恩怨,建國后美院頭一場重災便自江豐獲罪始,‘文革’是其后的升級與失控,中老年兩代教師備受創傷。待局勢和緩,我輩上學,于是有‘文革’前的老大學生給我們私下里講說美院舊賬——不記得怎么一來,我所在的油畫研究班便有美院60年代老大學生張頌南、老附中生孫景波等幾位動議:寫大字報吁請江豐復出。看看能否贏得院內老師的簽名支持——此舉若由教師出面,動輒觸及眾人的宿疾舊怨,殊不宜,若非及時呼吁,則一旦他人就任,易之晚矣。
不久,大字報果然寫了出來,誰纂的文稿,寫些什么,忘干凈了,抄寫者竟是我,抄完了攤在教室地面,墨跡濕漉漉的。是在夜里,燈亮著,有誰叫了侯一民先生進來看,他看著,意味深長地微笑著,還未表態,當時仍然健在的趙域老師到了——這趙域老師怪人一個,延安資格,進城后據說滿可做到師團級之類,卻是硬要學油畫,結果后半生給了美院了——只見他喜滋滋讀了一遍,口氣干脆:
‘老侯啊,我看可以,就這樣貼出去!’
我們于是蜂擁下樓,‘就這樣貼出去’,貼在老美院U字樓正廳的破墻面上。翌日,大字報剩余的紙面簽滿了老師的名字,凡美院聲名卓著的畫家,均在其中,恕不一一。
如今想來,此事真可哀可笑:‘文革’后美院高層人事的更易,開其端緒者居然仍是典型的‘文革’方式,其時大字報余風猶熾,正式禁止的中央規定是在一年之后。而美院這一紙簽名是否果真促成江豐的復出,我也懵然不知:或許被用作上報文化部的基層‘民意’?抑或高層早有打算?老江豐在美術界銷聲匿跡二十年,連美院60年代的大學生也沒見過他,新生更不了解,大家慷慨激昂要他出山,小半是年輕人歡喜起哄,多半是當年急待局勢變化的普遍心態吧。
不久后的一天,我竟和別的幾位同學坐在江豐破爛的家里了。誰的主意,誰引見,說些什么,全忘了,只記得尋到長安街西端一條沿街的胡同口,經人指點,只見老先生坐在小板凳上,佝僂著,活像看管自行車的居委會老頭:這就是那位解放后接管美院即詛咒國畫家的極左分子么?(諷刺而合理的是,不少被‘錯劃’的黨內‘右派’正是頑固的左派。)這就是那位30年代‘一八藝社’的左翼木刻家么?(日后在魯迅與藝社青年的合影中,我怎么也認不出哪位是他。)他長得和我外婆一模一樣,講話輕聲細氣……又過了不知多久,一輛黑色轎車輕輕開進美院:老江豐大衣拐杖,慢慢下車,正式上班了。
那時美院的書記是誰呢?書記是陳沛。這樣的延安派老革命現在是看不到了,說話音節頓挫,總像作報告,‘文革’中自不免斗過一斗,此后照樣披件呢大衣,戴頂干部帽,精神抖擻。1979年寒假將屆,陳書記站在大禮堂正中,身后是黑壓壓剛吃完聚餐的全體師生成扇形環繞著他,環繞著大禮堂撤走座椅的空地,只聽他揚聲說道:
‘同志們!同學們!在新的一年里,我們的任務是什么呢?’以毛澤東式的手勢朝空中猛一揮,他提高嗓音:
‘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語畢,喇叭一陣雜音爆響,隨即是被過分放大音量的《藍色多瑙河》,旋律猛烈,彌漫全場。大家漫入空地,磕碰著,嘩笑著,攏腰搭肩,群相旋轉,跳起被禁止十多年的交誼舞。”
這段文字,繪聲繪色,十分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人們在寒冬終于過去,藝術的春天終于來臨之際的喜悅之情。
江豐(1910~1982),上海人,我國新興版畫運動的先驅,新中國美術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早在1932年就加人了中國共產黨,后任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黨團書記,曾經參加魯迅創辦的木刻講習會,并參與組織上海木刻工作者協會。1938年后任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前線畫報》主編、魯藝美術系主任、陜甘寧邊區美術界抗敵協會主席。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徐悲鴻突發腦溢血辭世,時任中央美院副院長的江豐臨危受命,成為代理院長,主持中央美術學院的日常工作。這樣一位老革命,一位老資格的美術教育家、版畫家、美術理論家,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也未能幸免,一夜之間成為美術界的“右派”頭目,被撤銷職務,受到了不公正的打擊。
江豐在貫徹“文藝要為工農兵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革命的文藝方針上是激進的,不遺余力的。1949年新中國成立,江豐從老解放區到杭州主持“國立藝專”工作。為了將一所舊藝專改造成為人民服務的新型藝術院校,他在1950年至1951年初對以林風眠為代表的“新畫派”發動批判,在師生中清除與現實主義藝術觀相對立的“形式主義”創作思想。調到中央美院后,1951年底至1952年初文藝界整風期間,江豐針對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中偏重寫實性技術訓練的傾向發起批判,批判“純技術”觀點,并討論“現實主義”、“自然主義”以及“形式主義”等“藝術流派”問題。1956年11月,蘇聯美術界爆發了一場“印象主義是不是現實主義”的爭論,中國美術界迅速引起反響,江豐組織中央美術學院進行討論,院刊《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第3期連續發表討論文章。然而,到了第4期(1957年12月),風云突變,轉而變成開始刊登批判江豐本人的文章,批判他的“大油畫”主義和“主題性創作”主張,*后他自己也被批判、被清理。
可以說,江豐一直到死都在捍衛著自己的美術信念。
在1982年9月13日的一次美協會議上,江豐發言批判“錯誤傾向”,他說,“搞什么探索,抽象派是資產階級頹廢的藝術,要搞實驗,你允許嗎?”
接著,他激動起來,提高嗓門說:“明明知道不好,硬要搞抽象派,探索,探索什么?不是我是老頑固,不能夠探索,但是,不需要探索……”
說到這里,江豐突然頭向椅子背上一仰,因心臟病突發昏死了過去,從此再也沒有蘇醒過來,享年72歲。
必須說明的是,盡管江豐對“抽象派”等問題堅持不同的看法,但并不能由此而斷定他“保守”,應該說,“文革”后他對美術界的新生事物、對青年美術家們還是非常支持的。比如1979年北京一批油畫家自發組織“春潮畫會”(后改為“北京油畫研究會”),2月份37位油畫家自發在中山公園水榭展覽館舉辦“迎春油畫展”,該展覽是“不設審查制度”的民間展覽,江豐熱情洋溢地以個人名義為展覽寫了前言,明確表示:“自由結社是在憲法上明文規定賦予人民的合法權利,而且畫會是一種有利于藝術發展的組織形式。”此后,北京群眾性畫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了。
……
中國當代美術30年(1978-2008) 作者簡介
斯舜威,1957年生。作家、書法家、書畫評論家。 已經出版的書畫學術著作有:《學者書法》、《名家題齋》、《平閑堂書淪》、《平閑堂畫論》、《翰苑拈花》、《百年畫壇鉤沉》等,另出版小說集、散文集多部。現任職于《美術報》社。
- >
隨園食單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