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30874
- 條形碼:9787030230874 ; 978-7-03-023087-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 內容簡介
本書基于油氣全球分布規律分析,提出了大油氣區的概念;介紹了大油氣區形成條件與油氣分布規律、不同類型大油氣區地質特征與成因機制、國內外典型大油氣區各論以及勘探理念、思路和方法;根據大油氣區的形成條件和特征,在評價方法上,強調“整體研究、整體部署、整體評價”的勘探研究思路。
本書可供石油勘探和研究工作者使用,也可供石油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 目錄
前言
**章 大油氣區的基本涵義
**節 大油氣區提出背景
一、油氣地質勘探理論簡要回顧
二、大油氣區概念的提出及意義
第二節 大油氣區的內涵和標志
一、大油氣區的內涵
二、大油氣區的標志
三、大油氣區的特征
第三節 大油氣區分類和命名
一、全球油氣聚集域的劃分
二、大油氣區分類
三、大油氣區的命名
第二章 大油氣區地質特征與形成條件
**節 大油氣區地質特征
一、基本統一的區域構造背景
二、基本相似的優質烴源巖
三、基本相似的有利儲集體
四、基本相似的圈閉類型群
五、基本相似的有效區域性蓋層
第二節 大油氣區內油氣分布的“相控”特征
一、油氣分布的“相控”特征
二、沉積相對油氣分布的控制
三、成巖相對油氣分布的控制
第三章 不同類型大油氣區地質特征與成藏機制
**節 大油區與大氣區形成條件的差異
一、大油區與大氣區烴類母質來源的差異
二、大油區與大氣區儲蓋配置的差異
三、大油區與大氣區成藏運移的差異
四、大油區與大氣區成藏機制的差異
五、大油區與大氣區成藏時期的差異
六、大油區與大氣區保存條件的差異
七、大油區與大氣區在空間分布上的差異
第二節 構造與巖性地層大油氣區的共性和差異
一、巖性地層油氣藏與構造油氣藏內涵的異同
二、巖性地層油氣藏與構造油氣藏形成機制的差異
三、巖性地層油氣藏與構造油氣藏分布和富集規律的差異
第三節 低豐度巖性與中高豐度地層圈閉大油氣區的共性和差異
一、低豐度巖性圈閉大油氣區形成條件與分布規律
二、中高豐度地層圈閉大油氣區成藏機制與分布規律
第四節 大氣區與大氣田的地質特征
一、大氣區與大氣田的概念和類型
二、大氣區與大氣田的地質特征
三、大氣區與大氣田分布的主控因素
第五節 低孔滲大氣區成藏機制和控制因素
一、低孔滲砂巖大氣區(田)的內涵和分類
二、低孔滲砂巖大氣區(田)的主要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
三、低孔滲砂巖大氣區(田)形成的控制因素
四、低孔滲砂巖大氣區成藏機制
第六節 碎屑巖大油區形成機理與分布控制因素
一、層序格架下圈閉類型
二、不同含油氣組合成藏動力學特征
三、石油充注期次與成藏年代
第七節 海相碳酸鹽巖大油氣區形成和分布控制因素
一、廣布高效的優質烴源巖是控制大中型巖性地層油氣區形成的物質基礎
二、古隆起及圍斜帶控制有利儲層、巖性地層圈閉的發育和油氣聚集
三、大型不整合面控制儲層改造、輸導通道和大型地層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
四、礁灘高能相帶控制有利儲集體和巖性圈閉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
五、次生溶蝕淋濾帶控制高孔滲巖性圈閉儲集體的發育和分布
六、斷裂裂縫發育帶控制碳酸鹽巖巖性地層油氣田的分布和富集
七、有效巖性地層圈閉和保存控制大中型巖性地層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
第八節 火山巖大油氣區形成和分布控制因素
一、國內外火成巖大油氣區(田)勘探進展與特點
二、火山巖大油氣區儲層形成與分布控制因素
三、火山巖大油氣區成藏特征與油氣分布規律
四、火山巖大油氣區勘探發展趨勢
第四章 國內外典型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
**節 全球典型大油氣區
一、波斯灣大油氣區
二、里海大油氣區
三、北海大油氣區
四、兩西伯利亞大油氣區
第二節 中國大油區
一、渤海灣碎屑巖巖性-構造型大油區
二、松遼碎屑巖構造-巖性大油區
三、鄂爾多斯中生界碎屑巖巖性型大油區
四、準噶爾西北緣碎屑巖與火山巖巖性地層型大油區
五、青藏碳酸鹽巖構造-巖性型潛在大油區
第三節 中國大氣區
一、鄂爾多斯上古生界碎屑巖巖性型大氣區
二、庫車前陸沖斷帶碎屑巖構造型大氣區
三、四川上三疊統碎屑巖巖性型大氣區
四、柴達木三湖第四系碎屑巖構造型大氣區
五、鄂爾多斯下古生界碳酸鹽巖巖性地層型大氣區
六、四川二疊系三疊系海相碳酸鹽巖巖性型大氣區
七、松遼深層火山巖構造-巖性型大氣區
八、準噶爾石炭系火山巖巖性地層型大氣區
第四節 中國海相大油氣區
一、塔里木臺盆區構造演化
二、塔里木臺盆區烴源巖
三、塔里木臺盆區儲蓋組合
四、塔里木臺盆區油氣藏圈閉類型
第五章 大油氣區的評價方法
**節 勘探理念
一、立足長遠
二、著眼全局
三、控制規模
第二節 勘探思路
一、整體研究
二、整體部署
三、整體評價
第三節 勘探方法
一、大油氣區勘探評價方法
二、不同類型大油氣區評價方法
第四節 大油氣區的勘探意義
一、加快明確大油氣區分布邊界
二、加快明確大油氣區勘探方法
三、加快明確大油氣區儲量規模
主要參考文獻
大油氣區形成與分布 節選
**章 大油氣區的基本涵義
本章基于對全球油氣分布規律的分析,認為我國陸上油氣勘探進入發現大油氣田、構建大油氣區的新階段,因此提出了大油氣區的概念:大油氣區處于統一的構造動力學背景中,由一系列在成因、類型和分布方面相聯系或相關的油氣區、油氣聚集帶構成,其范圍可以比盆地(或凹陷)大,也可以比盆地小,有利構造背景、優質烴源巖、有利儲集層、圈閉類型、有效區域性蓋層等都基本相似,勘探評價方法與技術也基本相同,儲量規模較大。統一的構造動力學背景和相似的成藏條件是形成大油氣區的基礎,原型盆地或凹陷(群)類型是劃分大油氣區的基本依據。中國地跨環太平洋主動型大陸邊緣巨型油氣域和大陸板塊擠壓碰撞型巨型油氣域,目前共發現儲量規模較大的4個大油區、7個大氣區和1個大油氣區。根據大油氣區的形成條件和特征,在勘探研究戰略上,堅持“立足長遠、著眼全局、控制規模”的勘探理念,“整體研究、整體部署、整體評價”的勘探思路,“選點突破、分帶控制、宏觀連片”的勘探方法。油氣勘探不因一口井、一個區塊的失利或技術暫時的限制而影響對大油氣區的整體評價與推進。大油氣區概念的提出旨在強調、促進研究和勘探思路的進一步轉變,以大油氣田勘探帶動大油氣區的發展,以大油氣區發展帶動大油氣區的建設。同時可為油氣輸送的管網布局和建設提供依據。
**節 大油氣區提出背景
一、油氣地質勘探理論簡要回顧
科學的理論是認識世界的工具,也是改造世界的指南。現代油氣勘探與早期的隨機打井,與直覺找油的根本區別就在于它是在油氣田形成模式與分布規律理論的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進行資料的采集、處理與綜合分析,判斷油氣田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否存在,不斷縮小勘探靶區,*終發現和探明油氣田。“油氣首先存在于石油地質學家的頭腦之中”(Perrodon,l983)。機敏的石油勘探家往往能夠及時提出新的找油氣理念。把一次新的成功或失利經驗,靈活地運用到找油氣勘探工作中去。不斷出現的找油新觀念和新認識,這正是推動油氣勘探不斷向前發展的原動力。“認識沒有止境,勘探沒有禁區”。隨著油氣勘探工作的不斷推進,勘探理論也不斷向前發展。
油氣地質學理論可分為油氣地質理論和油氣勘探理論兩大類。油氣地質理論包括生油、沉積、儲層、構造、成藏等油氣地質學科理論,重點研究陸相、海相地層油氣藏形成與分布等機理性內容,主要回答油氣資源潛力、成藏條件、成藏機理與分布規律等相關問題;油氣勘探理論包括源控論、復式油氣聚集帶等油氣勘探應用理論,重點研究油氣田(區)分布與富集規律等內容,主要回答勘探部署與評價等相關問題。
……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