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083554
- 條形碼:9787208083554 ; 978-7-208-08355-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本書特色
歷經20年,走訪20多省份、40余城市,獨家訪問百余位省部級官員、學者、企業家。
本書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進程,考察了改革的運作機制,描述了金融、科技、軍事、文化、出版、電影、醫療、宗教等各領域改革所取得的成績及其存在的問題,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也作了展望。他敏銳地發掘了改革開放30年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領域帶來的深刻影響;在見證中國改革開放巨大變遷的同時,他堅持將中國放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大環境中去審慎地比較,力圖通過自己的寫作講述一個真實的改革開放30年的中國故事。作者對中國的歷史、國情和文化社會狀況都有相當的了解,但是作為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與理解與我們有一定差異,相信讀者會理解,并從中獲益。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內容簡介
自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走過了30年的歷程。本書以一個美國人的視野全面審視了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變遷。
作者專程考察了中國20多個省份的40余座城市,獨家采訪了眾多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建設者,其中包括百余位省部級官員、企業領袖和專家學者。通過受訪人尤其是黨、政、商、學各部門與各地方主要負責人的權威講述,本書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背景與歷史進程,分析了改革的運作機制,發掘了改革開放給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及普通百姓生活與觀念所帶來的深刻變化,并展望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前景。
本書尤其關注中國領導人的思維方式,用一個西方人的眼光解讀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與具體實踐;作者堅持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放在國際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大環境中作審慎的比較,力圖以客觀、友好、務實的態度和獨特的視角向世界講述真實的當代中國。
本書為西方讀者認識中國提供了一個新的路徑,同時也是中國讀者思考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以及中國社會變遷的獨特文本。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目錄
**編 改革的指導原則
第1章 自尊
第2章 穩定
第3章 責任
第4章 遠見
第二編 改革的歷史脈絡
第5章 艱難的探索與“文革”
第6章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第7章 改革生根發芽
第8章 經濟特區
第9章 改革闖關
第10章 “天安門事件”
第11章 鄧小平的南方之旅
第12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13章 所有制問題
第14章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15章 科學發展觀
第三編 改革的運作機制
第16章 經濟改革
第17章 地方改革
第18章 區域改革——浦東和濱海
第19章 國有企業改革
第20章 企業破產
第21章 民營經濟
第22章 新社會契約
第23章 社會改革
第24章 保持社會平衡
第25章 農村改革
第26章 懲治腐敗
第27章 個人思維的變化
第四編 各部門的改革
第28章 銀行改革
第29章 科技改革
第30章 教育改革
第31章 醫療衛生改革
第32章 文化改革
第33章 媒體改革
第34章 出版改革
第35章 電影改革
第36章 互聯網的發展
第37章 軍事改革
第38章 宗教問題
第39章 告訴世界一個真實的中國
第五編 改革的未來前景
第40章 中國的經濟前景
第41章 中國的政治未來
第42章 “中國威脅”抑或“中國機遇”?
第43章 反思與展望
注釋
致謝
作者簡介
譯者附記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節選
第1章 自尊
“你這個愚蠢的美國人!”畢大川教授嚴厲地斥責我,“你侮辱了中國,也傷害了我!”
我驚呆了,啞口無言。我原本以為,在京郊一個荒僻的小山頂上,這樣一個完全私人的場合,說那些話會讓畢教授高興,他會對我這么說表示贊許。那是1992年,我對中國的**次深切體認。
1989年2月,離學生們開始在天安門廣場聚集還有大約六個星期,我**次踏上了中國的土地。不過直到多年以后,我才開始理解在這里究竟發生了些什么。悲劇性的“天安門事件”后,我隨眾決定永遠不再回到中國。但是,15個月后,我改變了主意,又回到了中國。這次我結識了畢大川。他是一位杰出的數學家兼防務分析家,機敏多智,評論犀利,毫無顧忌。當時的中國,保守主義聲勢看漲。在北京,當人們討論政治,當講述對象是外國人時,他們都會離開自己的辦公室或是住所,去露天的地方邊走邊聊。
因此畢大川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他依然滿不在乎地批評政府和計劃經濟。他的評論意帶嘲諷,大家心照不宣。而他的腔調也故意流露出憤世嫉俗的調侃口吻。與其他一些中國知識分子一樣,畢大川也對當時的政府頗為鄙薄。然而,讓我大惑不解的是,他竟然會在非常公開的場合,比如對十幾位同事說話時,也發表這些尖銳又不失詼諧的言論。我想知道,口無遮攔的他何以安然無恙。
雖然我當時未能很深人地了解畢大川,但我實在想不起他說過中國政治或是經濟體制半句好話。因此,在那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很放心地跟他聊起美國反對北京舉辦2000年奧運會,并加以稱贊。這次抵制是美國政府對中國政府在天安門廣場的武力應對所施以的強烈反應。當時,只有我和畢大川兩個人,我滿心期待著他會真誠支持美國的這張反對票。
“你們愚蠢的美國人!”他痛斥我,我永遠無法忘記這般言語的刺痛。他面無笑容,繼續說道:“真是愚蠢!這是一種侮辱!”他盯著我,好像是我投了那張反對票。“你們國家太愚蠢了!這簡直是對我的祖國的侮辱!”他從未如此對我說話,我頓時張口結舌,手足無措。
這是我在中國的一個慘痛教訓:不要讓外界的批評愚弄了你,不要讓內心的偏見遮蔽了你的視線,更不要天真地以為對政府的批評、指責就意味著愛國之心的逝去。中國人民的自豪,為祖國而自豪、為傳統而自豪、為歷史而自豪、為經濟實力而自豪、為個人和社會自由而自豪、為國際地位持續提升而自豪、為國防力量不斷增強而自豪,這就是中國人的根本特征,你會一次又一次地遭遇到。
時光如梭,九年后,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將要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多年激烈競爭中的勝者。那是個周五的晚上,大約40萬北京市民聚集在天安門廣場,翹首企盼,等待著勝利時刻的到來。結果一公布,在莫斯科進行現場轉播的中央電視臺在熒屏上打出象征勝利的鮮紅字幕:“我們贏了!”天安門廣場的大屏幕上播報了這條新聞,剎那問,欣喜若狂的歡呼聲響徹了宛若夢境的天安門廣場,響徹了整個城市。
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的人們拋灑鮮花、揮舞彩旗、敲鑼打鼓,汽車在京城大街上鳴笛不止、疾馳而過。很多人說,“今年中國是‘三喜臨門’啊!”這三喜分別指中國共產黨建黨80周年、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申奧成功。崛起中的中國迎來了三大值得驕傲的喜事。
又一個六年半很快地過去,到了2008年初,中國人的驕傲有了新的表現。從奧林匹克的起源地希臘奧林匹亞,奧林匹克圣火開始了漫長的傳遞之旅。2.2萬名火炬手,穿越全球,歷經13.7萬公里,*終抵達北京。但是,3月中旬西藏突發騷亂,中國政府被迫動用武力來恢復社會秩序。在倫敦、巴黎,抗議者一路尾隨火炬的傳遞,原本喜慶的火炬接力演變成了一場對峙。
社會各界反響強烈。中國人民認為這是出于政治意圖,事實上是為了羞辱中國而干擾奧運火炬傳遞,他們被激怒了。國內,在網絡聊天室里,網民們義憤填膺、熱血沸騰;國外,身居海外的中國人和僑民,其中大部分是留學生,自發地組織起來對抗示威者,熾熱的民族自豪感被點燃了。
火炬手金晶,27歲,下肢截肢的殘疾擊劍運動員,成了民族英雄。她在巴黎進行火炬傳遞時,被“藏獨”分子攻擊。面對危險,她斷然決定緊握火炬,而不是按照計劃將火炬放在輪椅前方特設的火炬支架上。當“藏獨”分子企圖熄滅圣火時,她為了保護火炬而遭到撞擊與撕扯。
“我被抓傷了,右腿也受傷了,可我根本不覺得痛,”她說,“我死也要保護好火炬。”
“我并不覺得我做了什么很偉大的事情,”她繼續說,“在那種情況下,任何中國人,任何熱愛奧林匹克的火炬手都會盡全力保護好火炬。”她說,在巴黎的中國留學生才更勇敢。“看到那么多中國留學生沿路揮舞著國旗、高唱著國歌,我忍不住哭了。”
中國媒體將金晶譽為“輪椅上的微笑天使”、“*美麗的火炬手”,她坐在輪椅上保護火炬的照片和她的笑容迅速登上全國各地報紙的頭版,當她返回北京時,受到了英雄般的禮遇。
為了回應金晶在巴黎的遭遇,民眾自發進行了一場抵制家樂福的運動,希望通過對這家法國大型零售商的抵制,表達他們對于法國的憤怒。如果有外國人認為抵制是由中國政府操縱的,那么他們肯定沒有和通常不關心政治的普通老百姓交談過(包括我的年輕助手,他之前從未參加過任何抗議活動,然而這次他決定抵制法國)。
而金晶本人則說,她并不希望她的同胞抵制家樂福,因為家樂福的大多數員工都是中國人,他們將會是*先受到連累的人。
“我們不應該抵制家樂福的理由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零售店方面)中國員工的利益。”金晶說。她保持著冷靜,呼吁中國人民“理性對待”,而且她說“大多數法國人民還是非常友善的”。
事實證明,民族自尊心有時會變得非常不理智。金晶意在緩和危機的勸告卻引來了激進網民的猛烈斥責。盡管如此,她依舊是國家可以自豪的象征,因為她賦予了民族自尊心以*新的內涵。
法國方面因中國互聯網上對法國的強烈抗議與對法國企業的威脅抵制而感到焦慮,參議院議長克里斯蒂安·蓬斯萊前往上海時專程探望金晶,并帶來了法國總統尼古拉·薩科齊的慰問信。信中,薩科齊對她在巴黎受到推撞深表遺憾,并邀請她作為他的特邀嘉賓再次前往法國。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中國人奧運夢圓,胡錦濤主席把北京奧運會稱為一場盛事,不僅是中國人民的盛事,也是亞洲各國人民的盛事,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盛事。“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口號更豐富的體現,是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胡錦濤說,中國很榮幸能夠實踐對于國際社會的承諾,將在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的支持下,全力以赴,確保奧運會的圓滿舉行。
千禧年之后的第8年的第8個月的第8天,晚上8時08分——數字“8”在中國是個吉利數字(因為它的發音和中文“發”的發音相近,而“發”的意思是“發達”或“發財”)——歷史上*值得期待的北京奧運會以令人嘆為觀止的方式拉開帷幕。夢幻般的開場、精美絕倫的焰火、博大精深的傳統表演,1.5萬名演員,2.9萬發焰火,中國在世界面前閃亮登場。它的廣闊視野,它的藝術才華,深深扎根于這個國家5,000年的文明,象征著一個大國的當代復興。
超現代建筑“鳥巢”,體育場是這個新世紀中國的新象征。場內,2008名男青年列陣擊打著2008尊缶,這是一種中國古代打擊樂器。缶上的液晶珠粒依次閃亮,閃現出2001年7月13日開始的七年倒計時的*后幾秒鐘數字。擊缶方陣就此揭開氣勢磅礴的歡迎儀式,吟誦孔子的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焰火在體育場上空幻化成飛瀉而下的繁星,“照亮”了巨大的液晶屏,打出閃閃發光的奧運五環。在全場9.1萬名觀眾難以置信的目光中,同樣用液晶珠粒制成的五環被身著閃亮羽衣的“飛天”仙女緩緩提起。之后,在《歌唱祖國》的優美歌聲中,中國的國旗被迎入場,冉冉升起。東道主觀眾滿腔自豪,滿懷激情,高唱國歌。
開幕式激情昂揚,配得上這個地球上人口*多的國家。數以千計的擊缶手、雜技演員、武術演員、舞蹈演員,詩意共精準一體,優美與典雅齊現,更兼滿場色彩絢爛,令人目眩神迷,堪稱奧運會歷史上制作*為精心的盛宴,既弘揚了中國文化,也傳遞了國際善意。斥資近一億美元(加上附帶費用或許還不止此數),體現出恢宏的全球眼光,“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這正是本屆奧運會的口號。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是歷史上電視收視率*高的事件。
胡錦濤主席起身向歡呼的人群揮手示意,而他左右的觀眾群中巨頭云集,包括美國總統布什。布什非常明智地拒絕施加政治壓力、抵制開幕式。“這將是對中國人民的冒犯。”他說。他也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去國外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總統。
開幕式當天的早些時候,胡錦濤主席在人民大會堂分別會見了來自11個國家的領導人,大約每人20分鐘。在歡迎宴會上,胡錦濤說,“我們共同期待的這個歷史性時刻就要到來了……世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他強調,“我們應該通過參與奧運會,弘揚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促進世界各國人民溝通心靈、加深了解、增強友誼、跨越分歧,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超過80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出席了北京奧運會,這個數字創造了奧林匹克紀錄。
人人都說,這屆奧運會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國人民的自豪也因此更為彰顯并且名正言順。在令人贊嘆的閉幕式上,*為艷麗的焰火表演,*為炫目的舞蹈編排,表現了集體協作與個人藝術的完美結合。中國國歌再次奏響,胡錦濤主席和大家見面。
史詩般的盛大慶典既是慶祝也是不舍,回顧逝去的光榮17天,企盼2012年重聚倫敦,北京奧運會在一片絢麗中落下帷幕。60個“光速飛輪”,每個直徑有2.008米;1148名身掛銀鈴、身著黃裙的少女沐浴在藍色光芒中,翩翩起舞;舞蹈演員擺出萬花筒般的舞陣,身著4010套演出服,共18種款式,從古樸風情的少數民族服飾,直到未來色彩的超現代風格;飛人們在半空中起舞翻飛,轟隆的鼓聲響徹體育場的上空;396名演員攀成一座“記憶之塔”,用靈動的肢體模擬圣火燃燒的畫面,變幻不定;代表著56個民族的青年男女唱起了《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所有的一切都在慶賀人類*為壯美的體育和藝術成就。
閉幕式當天的早些時候,在京西釣魚臺國賓館為外國領導人和重要國際嘉賓舉行了宴會。會上,胡錦濤主席說,北京奧運會促進了團結、友誼、和平的奧林匹克精神。“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是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他補充道,“中國人民以極大的熱情歡迎各方嘉賓,同世界各國人民共享歡樂和喜悅。”
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說:“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國,中國更多地了解了世界,我相信這將帶來長遠而積極的影響。”
外國評論員稱贊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有史以來*為高效的一屆奧運會。中國成功地舉辦了一屆細致周全、科技含量高、媒體報道密集的奧運會,也是歷史上專業水平*高、安全保障和賽事組織*好的一屆奧運會。
中國運動員獲得51枚金牌,技壓全球;總獎牌數達到100枚,以微弱差距僅次于美國。考慮到2008年奧運會只是這個國家參加的第七次奧運會,它所取得的成就就愈發讓世人矚目。(中國首次大規模組隊參加奧運會是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時值改革開放起步未久,中國拒絕參與蘇聯號召的報復性抵制奧運行動。)
《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提出91“突破比金牌更重要。”因此,在為運動員所取得的成績慶賀的時候,它也重點報道了某些“突破”,比如菲爾普斯創紀錄地一人獨得八枚奧運金牌,博爾特刷新世界短跑紀錄、推進人類極限,張琳在男子400米自由泳比賽中意外贏得銀牌。“雖然只名列第二,”《人民日報》這樣描寫張琳,“但他的成績讓中國男子在奧運游泳項目上零獎牌的歷史徹底‘作古’。”其震撼人心的效果,并不在中國乒乓球隊有可能包攬全部金牌之下。
無論是對于中國健兒的精彩表現,還是對于東道主無懈可擊的熱情款待,都是好評如潮。但是,部分外國媒體依舊在施壓,要求進一步放寬人權限制,抱怨未曾核發一宗合法抗議的許可。同時,中國還面臨著不斷增加的國內恐怖分子的威脅,他們在臨近奧運會時采取了一些行動。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普遍認為,中國已經取得了不錯的表現,事實上,已經重新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如果按照一些外國媒體的說法,奧運會是國際社會給中國安排的一場考試,那么中國已經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考核。
中國人的自豪使其陷入多種政策辯論。這些辯論雖然很少會主導乃至決定決策,卻經常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它們。以中國的航天計劃為例,從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到登月計劃,對于一個依舊與大范圍貧窮作斗爭的國家而言,表面看來都太過奢侈,然而同時,它們又都得到了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的熱切支持。
為什么?自尊。
讓我們回想,上個世紀*后10年,中國政府*高層內部就是否申請人世有過長時間的討論。盡管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如何權衡引進外資在經濟上的好處和外資企業所帶來的競爭壓力,但其中很少明言的根本動機在于:中國是一個大國,也必須被視為一個世界強國,因此中國必須加入世貿組織。
“這涉及一個國家的尊嚴。”幾年前,時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的趙啟正,這樣談到中國上世紀90年代在科技方面取得的領先地位。他的話言簡意賅,意義深遠。這**項指導原則——中國的自尊——是當代中國大量現實進展的強心劑。趙啟正以前是一名核能科學家,之后擔任上海市副市長,負責舉足輕重的浦東新區的開發,他向我強調,“如果沒有科學技術領域的大膽進取,中國永遠無法成為一個獨立而且強大的國家。”
我暗示這句話里是不是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含義,趙啟正未予否認。
……
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 作者簡介
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博士是著名的國際投資銀行家和公司戰略家。他還是作家、編輯、學者、科學家、私人投資家和慈善家。庫恩博士現任花旗集團全球投資銀行的高級顧問,專職負責跨國公司策劃并執行在華戰略。他是全球體育、傳媒和娛樂公司國際管理集團(IMG)的高級合伙人。他也是庫恩基金會董事長,該基金會致力于運作文化、教育、科技和人文項目。庫恩博士還是克萊蒙大學研究生院理事,美國科學促進會科學自由和責任分會會員,同時還擔任北京前沿科學研究所副理事長。自1989年起,庫恩博士就在重組、并購、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科技、媒體、文化、中美關系、外交事務和國際傳播等方面向中國政府提供咨詢。庫恩博士撰寫和編輯了《他改變了中國:江澤民傳》、《投資銀行文庫》、《走近真實》等25部著作,是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世界經理人》(Chief Executive)雜志和人民日報社旗下《環球人物》雜志的特約撰稿人,美國CNBC和彭博(Bloomberg)電視網的特約評論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