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產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063388
- 條形碼:9787308063388 ; 978-7-308-0633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產為例 內容簡介
對于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尤其是數量方面的安全問題始終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點。近幾年,在國家對種糧農戶的大力扶持下,我國糧食產量有了穩定增長,但從長期來看,糧食數量安全的穩定性并不容樂觀。
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出現大幅下滑,當年的世界谷物庫存降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水平,這為我國糧食再次安全敲響了警鐘。2008年世界性糧食危機的爆發,使糧食數量安全問題也再次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毫無疑問會進一步增加對糧食的需求。然而,我國目前耕地尤其是糧地面積卻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這就意味著,為了滿足未來糧食的需求,除加大力度保護耕地外,還必須要不斷提高糧地的生產效率。
糧食是土地密集型產品,糧地規模的變化不僅影響著糧食總產量,而且對糧地的生產效率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深入研究糧地規模與其生產效率的變化規律,對我國土地制度創新、糧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推行不僅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作用。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產為例 目錄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問題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相關概念界定
1.3.1 糧地
1.3.2 經營規模
1.3.3 效率與生產率
1.3.4 糧地經營規模效率
1.3.5 糧地經營規模生產率
1.3.6 糧地效率*優規模
1.3.7 糧地意愿經營規模
1.4 研究思路與整體設計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整體設計
1.5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1.5.1 理論基礎
1.5.2 研究方法
1.6 數據來源
1.6.1 實地調查與訪談
1.6.2 統計資料的收集
1.7 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1.7.1 研究的創新
1.7.2 研究的不足
2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文獻綜述
2.1 國外關于糧地經營規模基礎理論的研究
2.2 國內關于糧地經營規模理論的研究
2.3 糧地經營規模與效率關系的研究
2.4 基于效率*優糧地適度經營規模的確定
2.5 糧地經營規模效率測度方法研究
2.6 本章小結
3 我國及吉林省糧地規模及效率概況
3.1 我國糧地規模及其效率概況
3.1.1 糧地規模及其變化趨勢分析
3.1.2 糧地效率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分析
3.2 吉林省糧地規模及其效率概況
3.2.1 自然環境與經濟發展水平概況
3.2.2 糧地規模及其變化趨勢分析
3.2.3 糧地效率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分析
3.3 本章小結
4 基于DEA分析法的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
4.1 引言
4.2 樣本農戶糧地實際經營規模與收益狀況
4.2.1 農戶家庭糧地經營規模狀況
4.2.2 農戶家庭糧地經營規模分布
4.2.3 農戶家庭糧地經營收益狀況
4.3 前提假設
4.3.1 農戶“經濟理性”假設
4.3.2 農業資源“稀缺性”假設
4.3.3 糧農“機會成本”假設
4.3.4 糧地“規模經濟”假設
4.4 基于DEA方法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評價模型的構建
4.4.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4.4.2 DEA方法的效率評價模型
4.4.3 運用DEA方法評估效率的利弊分析
4.4.4 構建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評價模型
4.5 糧地經營規模效率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4.5.1 建立指標體系的目的
4.5.2 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
4.5.3 建立糧地經營規模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4.6 基于DEA方法的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實證研究
4.6.1 變量選取與定義
4.6.2 數據處理與說明
4.6.3 微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規模效率實證分析
4.6.4 確定微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效率*優規模
4.6.5 宏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規模效率實證分析
4.6.7 確定宏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效率*優規模
4.6.8 基于微觀和宏觀生產目標的糧地規模效率差異性檢驗
4.7 本章小結
5 基于Tobit模型的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變量的選擇與說明
5.3 計量模型與分析方法
5.4 微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規模效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5.4.1 回歸結果的估計與檢驗
5.4.2 影響因素分析
5.5 宏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規模效率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5.5.1 回歸結果的估計與檢驗
5.5.2 影響因素分析
5.6 微觀與宏觀生產目標下的糧地規模效率影響因素差異分析
5.7 本章小結
6 農戶的意愿選擇與糧地效率*優規模差異研究
6.1 問題的提出
6.2 農戶糧地意愿經營規模狀況
6.2.1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意愿
6.2.2 農戶糧地意愿經營規模
6.3 農戶意愿經營規模與糧地效率*優規模的差異分析
6.4 農戶選擇非效率*優規模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意愿規模的分析
6.4.1 變量的選擇與定義
6.4.2 計量模型與分析方法
6.4.3 回歸結果估計與檢驗
6.4.4 農戶意愿經營規模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6.5 農戶選擇非效率*優規模原因的進一步分析
6.7 本章小結
7 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7.1 主要結論
7.2 政策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及相關問題調查問卷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產為例 節選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次偉大創舉,它結束了1958年以后實行了20余年的農業生產低效率的生產隊制度,擺脫了“平均主義”分配和集體吃“大鍋飯”的做法,極大地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實現了我國糧食單產和總量連續多年大幅度增加,這對解決我國糧食產量不足、人民溫飽問題以及促進國民經濟恢復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也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農業基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在改革開放初期與我國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但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
1984年以后,隨著該制度對農民激勵的逐漸釋放,我國的農業生產出現下滑,糧食產量增長幅度也由高速增長轉為緩慢增長,甚至多年徘徊不前,從而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農業增長乏力。雖然國家在不同階段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來緩解糧食生產供求波動的矛盾,但是由于農民勞動生產率低,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升,糧食生產成本始終居高不下的矛盾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種糧農戶連續多年出現“增產不增收”,尤其是1997——2003年這6年問,在城鎮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農民收入幾乎是原地踏步,致使兩者差距越拉越大。
……
農戶糧地經營規模效率研究-以吉林省玉米生產為例 作者簡介
張忠明,男,1978年生,中國計量學院教師,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土地經濟管理、區域經濟效率理論與政策研究。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以及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并在《中國土地科學》、《農業經濟問題》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