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459974
- 條形碼:9787508459974 ; 978-7-5084-5997-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內容簡介
黨的十七大召開前,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就與中共中央黨校一起,對如何加快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問題,開展調查研究。課題組在中共中央黨校原常務副校長鄭必堅、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定富指導下,由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李君如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吳焰主持,中共中央黨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和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副總裁丁運洲負責實施。通過調研,課題組寫成了《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回良玉、張德江、王岐山,對《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非常重視,都作了重要批示,認為此文對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很有參考價值,批轉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衛生部等國務院有關部門參考研究。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目錄
**節 引言
第二節 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第三節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要有中國特色
第四節 政府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過程中的責任
第五節 不能喪失建設農村社保體系的戰略機遇期
第六節 建立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戰略原則
第七節 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框架
第八節 其他需要重視的問題與配套措施
**章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
**節 農村未來社會面臨著嚴重的保障危機
第二節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
第三節 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
第四節 百年安定決定于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第二章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主要問題
**節 城市化和市場化:土地和養兒防老的傳統保障能力日趨弱化
第二節 現有養老和醫療保障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社會化程度有待提高
第三節 農民保障能力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民對國家的認同
第四節 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保障水平差異較大
第五節 農村各種保障不相協調,沒有形成合力
第六節 農民工和失地農民保障缺位,問題比較突出
第七節 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不足,穩定性差
第八節 農村社會保障管理不夠科學與規范,法律體系不健全
第九節 政府主導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功能和市場化機制運用不足
第三章 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目標和原則
**節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總體思路:城鄉統籌
第二節 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多層次目標
第三節 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戰略原則和戰略方針
第四章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范圍和內容
**節 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第二節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第三節 農村*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節 優撫安置制度
第五節 失地失業農民的社會保障
第六節 農民工社會保障
第七節 災害救助保障
第八節 農業生產保險
第九節 農民家庭非生產性商業保險
第五章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節 2000~2020年我國農村人口總量、結構及其城鎮(市)化的估算
第二節 應享受社會保障的農村人群分析
第三節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成本的靜態測算
第四節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成本的動態測算
第五節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籌集
第六章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
**節 農村社會保障國家、企業和個人責任模式的選擇
第二節 農村社保的橫向分工管理和服務體制
第三節 政府組織與非政府組織
第四節 社會保障與商業保險
第五節 農村保障體系運行機制
第七章 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需要處理的一些重大關系
**節 農民過去對現代化的巨大貢獻與對農民現在和未來補償的關系
第二節 城市化:農村居民保障與外出民工保障的關系
第三節 城市保障體系與農村保障體系的關系
……
第八章 關于農民抗風險能力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的研究報告
附錄
研究報告之一 國外農村保障體系綜述及其中國比較與啟示
研究報告之二 中國農村社會保障研究綜述
參考文獻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節選
**章 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
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21世紀頭20年我國改革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任務*艱巨、難度*大的是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的變化,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以及大批“農民工”流入城市,農村的家庭保障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沖擊,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事實上日益迫切地提上了日程。我們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建設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重大意義和緊迫性。
**節 農村未來社會面臨著嚴重的保障危機
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將是我國農村社會面臨多重保障危機的關鍵時期。這不僅僅是因為老齡化社會的提前到來,使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養老負擔重、籌集資金難和醫療費用大等諸多挑戰,而且,是因為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以及隨之產生的大量失地農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需要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同時,也是因為我國本來就脆弱的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使我國農民面臨的來自生態環境方面的風險大大增加。
一、人口加快老齡化。家庭保障能力下降
按照國際通用的人口老齡化標準(一個國家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7%以上,這個國家就屬于人口老齡化國家),早在2000年底,我國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
建設中國特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作者簡介
李君如,1947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鄞縣。1972年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政史系。197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毛澤東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1993年調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副局長,1998年調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2000年始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兼任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會長、中國改革開放論壇副理事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政協理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等職。長期以來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史,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多次參與中央重大課題調研和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出版了數十部著作,其中,由《毛澤東與近代中國》、《毛澤東與當代中國》、《毛澤東與毛澤東后的當代中國》組成的“毛澤東研究三部曲”在1998年榮獲第11屆中國圖書獎,主持編寫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學習綱要》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若干理論問題學習綱要》。發表了數百篇論文和各類文章,其中,《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解放日報》1991年6月5日)獲1992年全國精神產品“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獎.《鄧小平的管理思想與領導藝術》(《解放日報》1992年10月7日)獲1993年全國精神產品“五個一工程”優秀論文獎。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