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0854
- 條形碼:9787500470854 ; 978-7-5004-7085-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目錄
序
導論
一 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內涵
二 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意義
(一)有助于愛國主義教育自身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二)有助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支撐
(三)有助于團結全國人民為維護祖國利益共同奮斗
(四)有助于青少年道德品質的培養塑造
三 本書研究的思路和基本理論問題
四 本書研究的基本方法
**章 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觀點
(一)愛國必須首先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
(二)國內各階級進行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三)愛國主義必須與共產主義相結合
(四)愛國主義必須與國際主義相結合
二 列寧斯大林關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思想
(一)愛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和文化,樹立民族自豪感
(二)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實現民族的獨立
(三)堅持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反對大國沙文主義
(四)為實現、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祖國作貢獻
三 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的愛國主義教育思想
(一)建立愛國統一戰線,爭取民族獨立與祖國統一
(二)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發揚艱苦創業精神
(三)加強歷史、文化教育,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堅持國際主義、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一
第二章 中國歷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良傳統
一 先秦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一)關于“大一統”的國家觀念教育
(二)關于“天下為公”的思想教育
(三)關于“革故鼎新”的改革創新意識教育
(四)關于博愛大眾的“仁愛”思想教育
二 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一)關于憂患意識的教育
(二)關于治國以修身為本的教育
(三)關于“協和萬邦”的教育
三 宋至鴉片戰爭前夕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一)關于“精忠報國”的教育
(二)關于“經世致用”的教育
(三)關于崇高的憂樂觀教育
四 近代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一)關于獻身祖國、爭取民族獨立的教育傳統
(二)關于知恥興邦、御辱振邦的教育傳統
(三)關于樹立民主主義革命精神的教育傳統
(四)關于科技富民、科技強國的教育傳統
五 現代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
(一)關于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的教育傳統
(二)關于愛國主義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教育傳統
第三章 外民族愛國主義教育的歷史經驗
一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其經驗借鑒
(一)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二)美國愛國主義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二 俄羅斯的愛國主義教育及經驗借鑒
(一)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二)俄羅斯愛國主義教育的幾點啟示
三 韓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及經驗借鑒
(一)韓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二)韓國愛國主義教育給我們的啟示
四 日本的愛國主義教育及經驗教訓
(一)日本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二)日本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五 新加坡的愛國主義教育及經驗借鑒
(一)新加坡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二)新加坡愛國主義教育的啟示
第四章 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任務和特征
一 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一)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鞏固和發展*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四)培養“四有”社會主義公民
二 愛國主義教育的特征
(一)愛國主義教育與社會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的一致性
(二)情感教育的認知性、情信意等心理活動的統一性和心理需要的滿足性
(三)接受教育的無條件性和教育過程的長期性
第五章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機制和基本原則
一 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機制
(一)教育主客體的雙向互動機制
(二)社會影響和學校教育的雙向互動機制
(三)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整合機制
(四)教育激勵的“需要行為”引導機制
二 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原則
(一)現實適應性原則
(二)層次遵循性原則
第六章 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一 新時期愛闊主義教育面臨的挑戰
二 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面對挑戰應采取的對策
第七章 認清新形勢,努力開創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局面
一 要發揮社會合力作用,共同為愛國主義教育貢獻力量
二 要在理論建設和實踐探索上下功夫
三 要使愛國主義教育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精神支撐
參考文獻
附錄
一 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二 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礎
后記
展開全部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節選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從教育的視角,對愛國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教育傳統及外民族愛國主義教育的經驗進行了總結,并對涉及愛國主義教育*基本的原理,如愛國主義教育的本質、內涵、目的、任務、基本特征、內在機制、基本原則、現實境遇、對策,以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實路徑進行了初步研究,以期對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一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愛國主義教育研究 作者簡介
朱桂蓮,女,湖北荊州人,1972年出生。1999年7月畢業于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等業,獲法學碩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于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法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政法學院教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的研究。現主持國家社科蔡金青年項目《新時期我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創新研究》、湖北省教育廳項日《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研究》等課題。曾先后在《湖北社會科學》、《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唐都學刊》等刊物發表論文二十多篇,其中部分論文被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書友推薦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