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破產的美國-美國這樣搞垮全球經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683865
- 條形碼:9787500683865 ; 978-7-5006-838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破產的美國-美國這樣搞垮全球經濟 內容簡介
作者用簡單易懂的文字和真實故事揭露了形成這次信貸危機的真實內幕。
本書帶你了解失控的美國金融產業如何誘使消費者掉入債務陷阱,使自己深陷經營危機,甚至拖累美國與全球經濟。
舉債消費與投資的生活方式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卷進了巨大的全球債務鏈之中。
人們談虎色變的次貸危機只是序曲,現在的危機已經擴大到幾乎所有債券品種,這是一場全球性的債務危機!
在過度的信用膨脹之后,美國將何去何從?
危機當前,美國政府干預的基本傾向是輸出通脹,轉嫁危機。
這次美國的信貸危機影響巨大,或許必須靠全世界來買單。
不論你是不是投資者,未來經濟發展的動向都將與你息息相關。
請別將信貸危機當成別人的家務事!
破產的美國-美國這樣搞垮全球經濟 目錄
1 銀行神話
2 信用卡的勝利
3 入侵校園
4 銀行的VIP
5 以效率之名
6 討債這一行
7 信用調查與個人資料
8 破產的權利
9 社會版的悲劇
10 窮人的銀行
11 國債誰買單?
12 全球舉債成癮
13 解決之道
作者附言
破產的美國-美國這樣搞垮全球經濟 節選
1 銀行神話
銀行的真相
我此行的目的地是印第安納州的新奧爾巴尼(New Albany)。我所拜訪的地方是一棟殖民地時期的二層樓房,庭院很大。兩輛車停放在車道上,一輛是路虎,另一輛是小型貨車,都是美國制造,而且肯定也都非常耗油。
房子的主人是伊馮娜和她的丈夫巴維,巴維在聯邦快遞當卡車駕駛員。六個月前,伊馮娜連張紙條也沒留就失蹤了。那天早上,她照常駕駛著自己的藍色福特水星牌轎車送孫子到學校,接著在沃爾瑪買了6美元的汽油,之后就再沒人見過她,也沒人知道她的消息。
伊馮娜的女兒凱西立即向警察局報案。幾天之后,她得到了一些關于母親失蹤的真相,原來她母親因為賭博上癮,卡債已經高達數萬美元。伊馮娜就是在她的信用報告要郵寄來的那一天失蹤的。當地警官推測:伊馮娜面對這種情況無比恐慌,駕車行駛到30英里外的荒郊,駛入俄亥俄河,溺水而死。
凱西的丈夫喬恩•巴魯,在門口迎接了我。我們在客廳聊天,凱西把兩個兒子送去體育場后也加入了我們的談話。不幸的是他們雖然悲痛異常,但卻對伊馮娜出走的詳情了解得不多。他們說,母親盡管是一個沒有工作的家庭婦女,但也開通了信用卡。夫妻倆還說銀行和收債人在伊馮娜出走之后就無休止地打電話,令他們煩惱萬分,不久前,銀行還提出了訴訟的威脅。令我驚奇的是,他們面對這種情況居然對銀行并沒有指責的意思,或者是他們太善于隱藏自己的憤怒了,總之他們表現得非常鎮靜。
喬恩和凱西在大學畢業之后喜結連理,隨后,喬恩在當地銀行找到了份工作。當時鎮里只有兩家銀行,而且在同一條街的兩邊。那時候在銀行工作的關鍵就在于與顧客建立長期的關系,途徑無非是了解顧客的心思,喬恩對此非常擅長。他堅守“己所不欲,勿施干人”的原則,富有同情心且誠實守信,于是他一路升職到了經理。他那隆起的小腹,就是長期坐辦公室的結果。喬恩是那種典型的小鎮銀行家,這種人現在已為數不多,不過我們還是愿意相信這樣的人還是存在的。
根據喬恩的簡歷,我們就能了解到過去20年中銀行業發生了怎樣的風云巨變。喬恩剛參加工作時的那些獨立銀行已經不復存在,經歷過12次以上的合并之后,這些銀行已經成為那些大銀行帝國——譬如J.P.摩根、大通銀行、**銀行、**美國銀行的小分支機構。每次合并之后,喬恩的頭銜都會豐富一些,然而實權卻也喪失了一些。在他退出銀行業之前,他已經淪為銀行“打包服務業務”的宣傳員,這些服務包括:抵押、汽車貸款、信用卡保險等等,銀行通常把這些業務“打包”在一起共同推銷。構建關系對于21世紀的銀行業而言,其重要性就和構建社區對于沃爾瑪的重要性一樣。整個銀行業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在比較:誰能夠*高效地給消費者提供*大限度的信貸額(教唆者),并將其轉化為債務(產品)。這樣一來,銀行*重要的目標就是要成為廉價貸款的提供者。而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擴大經濟規模,必須持續擴張,而且公司每個層級都要提高效率,甚至達到無情的程度。因此,沃爾瑪才如此致力于開辦銀行,也正因為如此,大銀行才極力游說議員對沃爾瑪的行為加以遏制。
這也就解釋了過去十年間的并購浪潮。為什么我們每隔一年都要更換信用卡?這是一個令人厭煩的過程,它的目的只是為銀行的新商標做廣告。以前所謂的“銀行”,現在已然變成了一個銷售中心,在這里只要我們開一個賬戶,首先就會被強行推銷一張信用卡,然后再來點兒抵押業務。不過,很顯然,這些招數加在一起還是不能滿足銀行的要求,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如何銀行*終都會提高收費金額或者是增加新的收費項目,以達到自己的預期盈利。銀行卡透支超過金額限制要收費(但卻是銀行首先鼓勵我們透支的):利息支付過早要收費;電話支付要收費;柜臺支付要收費;某一天過了某一時間點之后支付要收費;辦理金額過大的業務要收費;金額過小,還是要收費。有報道指出,信貸行業如今存在而20年前并不存在的收費項目每年為銀行帶來200億美元的收益;而一些傳統費用,如過時附加費,在過去十年間增加了百分之兩百。順便說一句,銀行收取這些費用并不消耗任何成本,所以,關于沃爾瑪的問題,我想說:“讓它開銀行吧!”至少,他們從來不為掃描我的可可泡芙收取處理費,而且,還可以免費使用衛生間。
事實上,銀行在采取一條和沃爾瑪背道而馳的策略——成為高價的提供者,只要保證讓消費者承擔多余的成本就可以了,關鍵是盡可能多地銷售需要收費的產品,并且盡可能長時間地將其固定。所以你如果看看銀行的招聘要求,就會發現銀行招聘出納員*關鍵的標準并非是會計能力、數學能力、分析能力,而是有推銷經驗。
我和喬恩坐在他岳母的整潔的廚房中,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談論著他的工作。“我絕對知道的一點是,”喬恩對我說,“銀行想要的并不是那些對銀行業務熟悉或者知道銀行如何運作的人。他們想招聘那些有銷售經驗的人,就像是大商場里那些店鋪里的銷售人員。這些人會做的就是銷售、銷售、銷售。”
“銷售債務?”我問。
喬恩掰著手指,列舉出一大長串他需要銷售的產品:汽車貸款、船艇貸款、度假貸款、主要再融資業務、信用卡、透支保障等等。他又詳細介紹了信用保險,這是銀行盈利的主力,而大多數顧客卻并不知情。其作用主要是保證:一個人即使處于失業、生病、死亡等不穩定境地,銀行還是能從他那兒得到債務的還款(我一個朋友的祖母從來不用保險卡,*近卻有人說服她使用信用卡買了一份信用保險。大概是“保險”兩個字對“大蕭條”時代出生的人具有自然而然的吸引力吧)。喬恩還告訴我,為了增加再融資值,銀行會對他們進行培訓,告訴他們怎么說服顧客更頻繁地去度假、買新車。因為度假或買車的花銷會折算到再融資值中,使得貸款的金額總量上升。“要完成任務的壓力太大了,”他說,“不過發放的標準已經降得很低了,說借就借,簡直就是無需判斷的信貸。”
標準降低,壓力反而提升了,所以信用卡行業也相應地加大了廣告力度。如果你乘坐阿拉斯加航空公司的航班,就會得到雙倍的雞尾酒紙巾,不是航空公司好心,而是因為上面印著美國銀行白金威士卡的廣告。航空人員如果感覺你沒有注意到這些廣告,便會直接遞交給你一份申請表,甚至不惜打斷你的小睡。如果你打開郵箱,收到一封看似正常的郵件,發件人的名字也有似曾相識之感,覺得好像是大學校友,那么打開之后就會發現自己錯了,里面只不過是一堆房價表而已,還有廣告催促你趕快打電話免費報價,或者是申請不用承擔任何義務的信貸服務。如果你去診所看病,會發現**資本公司會贊助你的下一個手術。可以說,費用已經改變了銀行的盈利方式。然而有些人還沉浸于對過去的美好回憶中,認為銀行就是一個只有當他認為你有能力還錢,才會借給你錢的地方。我們仍然將“授予權利”視為社會對我們的一種承認,似乎從銀行借一筆貸款,就意味著你跨過門檻,來到成年人的隊伍中。
為什么我們仍相信這種類似于神話的幻想?因為我們希望現實是這樣的,而銀行也努力證明他們的確如此。所有的信貸提供者都會抑制住對所有潛在顧客的關心與好感,而欺騙說事實就是我們想象的那樣。信封看起來一定要鄭重其事;副本必須告訴我們更愿意看的情況;營銷部副經理一定會親自屈尊向我們表示祝賀,說我們是有價值的顧客,表揚我們多年負責任的信貸使用;也許會說我們非常特別,是白金級、鈦金級的選擇或者是銀行更為欣賞的顧客,種種贊美之詞甚至是我們聞所未聞的。信貸絕不是銀行“給”我們的,絕不是!這些錢是我們自己賺得的,銀行只是在贊美我們的偉大而已。這就是我們天生高貴的命運,他們只是我們謙卑的仆人。
這種贊美滔滔不絕,信貸服務也就長盛不衰。信貸的確有限額,不過其所起到的限制作用亦極其有限。只要我們打個電話稍稍請求一下,就可以提高限制額,一旦我們交了超額費,就再沒有什么限額可言了。
對于我們來說,大多數人在高中或大學期間就申請了**筆貸款,表面看起來就像是越過了一條界限,進而認識到我們的終極命運:成為美國上層中產階級的一員。新近的一個作家胡伯特•塞爾柏(Hubert selby)說:“美國人接受的教育就是:我們生來就是混蛋,而人生目標是成為一個有錢的混蛋。”多虧了新型的銀行系統,我們現在過了18歲生日就都成為有錢的混蛋了。
*近一個銀行執行官被免職,我接替了這份工作。借此機會,我終于了解到一份填好的信用卡申請在銀行的處理程序:數十個工作間的數據錄入員從這些完全相同的信封中拿出一份,輸入姓名、地址、社會保險號碼,然后按鍵,發送到信用部門,信用部門會在數秒之后給出一個信用分數。十億分之幾秒之內,此分數就可以決定這份申請是否可以接受;若接受,那么可接受的信貸額是多少;如果拒絕,拒絕信則會自動生成,推薦申請者參考一下次優級抵押貸款,然后這份申請就被碎紙機變成碎片。如果接受,職員就將你的整份申請書(其中包括你的個人信息、工作狀況、在現住址的居住時間等)放到掃描儀上進行存儲,但信用卡公司的職員不會再看一眼這些信息。至于是何原因,執行官告訴我說,保存這些信息只是為了“更方便地收債”,除此之外誰會關心這些信息?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從拉斯維加斯回家的路上,在加油站買的一個啤酒瓶套上印的話:“感覺沒人在意你了?那就試試幾個月不還貸款吧。”
到談話快結束時,我很驚奇地發現喬恩對于銀行業居然還有一絲溫暖的回憶。喬恩說,那是他的一個老顧客,可能和伊馮娜的年紀差不多,在社會福利中心住。當時她信用卡上積債20,000美元。她拿到信用卡的過程更讓我們感到吃驚:當時她已進入更年期,家庭也面臨被取消抵押品贖回權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銀行竟然接受了她的信貸。在這種情況下,喬恩建議她扔掉信用卡,再為自己的家庭融資,制定一個自己有能力支付的預算表,在有生之年節約開支,不浪費一分錢。
喬恩成了守護天使,老人對他感激涕零,這也是喬恩在做銀行業務員時的心愿。這位老人沒有被干旱擊倒,沒被經濟衰退擊倒,沒有被獨身的生活擊倒,卻被喬恩的老板(銀行)害得不輕。喬恩似乎并不在意破壞了老板的生意,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幫別人解決了麻煩,救了一條人命。然而,幾個月過去之后,老人又給銀行信用卡部門打電話,說想要回信用卡。也許她已經厭倦了經濟拮據,也許她想去凱撒鎮瀟灑一把。而銀行根本不關心這個,第二天他們就又給她郵寄了一張新的信用卡。
喬恩微笑著喝了一小口咖啡,歸根結底,這好像也不是特別美好的回憶。
房地產投資的誘惑
在拉斯維加斯,我和貝絲•尼夫見了面,她是這里*成功的房地產經紀人之一。貝絲出售地皮,也經營那些價值數百萬美元的住宅,大眾通常稱這些房產為總體規劃的社區——比如那些通常以微型城堡為主題,透過低矮的柵欄和豪華的“大門”可以看到里面高爾夫場地的小區。貝絲的公司叫做布萊姆房地產,位于新開張的一家商場大樓內,離拉斯維加斯賭場大道大約7英里。
貝絲充滿活力,也很迷人,她已步入中年,但看上去卻非常年輕。她身著圣約翰的套裝,戴著金色的珠寶配飾,這都表現出她是一個“上流的房地產商”。
今天不算很忙,所以貝絲有時間和我談話。她說自己每天都很忙,市場瞬息萬變,必須即時地做出判斷。這提醒了我:她的客戶并不是在買房子,而是投資房子,時機就是一切。他們沒打電話不代表他們不存在:只是說明他們在邊線,等待合適的機會重返這場游戲而已。在他們等待期間,房地產商人數變得更多。貝絲知道很多競爭者想要打倒她辛苦建立起來的事業,她為此生氣,但并沒有感到威脅。她總能讓自己做到適度的輕松。
據貝絲自己說,她是比較“有福氣的”。6年前,她剛不幸成為兩個小女孩的單親媽媽,卻遇到了人生中的一個大機遇——一個國家房地產開發商剛剛得到了幾百平方英尺的土地,位置非常好,從該處可以看到賭場大街,他急需一個銷售代理商。當時貝絲剛在一家銷售中心找到一份接待員的工作,不過開發商顯然看出了她的潛力,很樂意將她培養成為一個房地產經紀人。于是,6個月后她就得到了代理商執照。她要銷售的大多數土地都在“七山”附近,那個樓盤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方案,以風和日麗的意大利郊區為主要設計風格。
貝絲成功地把手上的大部分土地銷售了出去。之后,拉斯維加斯房地產業開始火爆起來,她又賣出了很多,不僅有土地,還有房子。隨著利率的降低和不動產價值增高,貝絲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她的顧客不會滿足于現狀,而是以更低的房地產稅進行轉按揭貸款,不停地搬進面積更大的新家,有時甚至就在原來的隔壁,并從中賺了一大筆錢。由于開發商沒有能力建那么多的房子滿足消費者需求,于是像“七山”這樣總體規劃的房產價格猛增,這就給了房產擁有者輕松賺錢的機會。很多人成為投機者,或者像貝絲這樣,準確把握了全國范圍內房地產的趨勢。雖然看起來不太現實,不過事實確實如此,天氣酷熱、風景單調的拉斯維加斯成為了全美房地產*火爆的市場。
“現在在拉斯維加斯能真正稱為大房子的,”貝絲邊帶我瀏覽“七山”面積較大的房子,邊解釋說,“是那些帶有家庭影院、儲酒室和電梯的——因為房子變得太大,沒電梯不行——兩個洗衣機、兩個烘干機,兩個洗碗機的房子,而且還要有大廚房。”貝絲剛人行時,她的客戶建的是4500平方英尺的房子,而現在比較典型的房屋面積是8000~9000平方英尺。這里*大的房子更是達到剛才這個數字的兩倍。“他們是能建多大建多大,”貝絲笑著說,“人們也想要小區有更大的門。更重要的是,大門還要有保安守衛。有些房子地段非常好,而且是打卡進出的,但人們還是會問,‘這房子怎么沒有保安啊?’我說你們這是什么意思?看看這景觀多好!而且進出都是高科技掌控,要什么保安啊?不過人們就是想要保安。我也不明白他們這么堅持是為了看起來有面子,還是為了社區更安全。”貝絲頭一次在談話中顯示出一絲憤怒。
我們出了“七山”的精造鐵大門。盡管貝絲解釋過,“七山”這個名字“是意大利的一個地名”,我還是不理解它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因為這里根本就沒有一丁點兒意大利風情。我們前往的新開發地段叫做“麥克唐納高地”,這名字似乎暗示著那里連綿起伏的山脈,就像我蘇格蘭先祖居住的地方那樣。貝絲已經在麥克唐納獲得了她的**份合同:一棟550萬美元的房屋。起初她對這筆生意不感興趣,但是麥克唐納的房價突然超過了“七山”,不論是貝絲還是別人都對此感到不可理解,更別提那些投機者了。……
破產的美國-美國這樣搞垮全球經濟 作者簡介
詹姆士·D·施科勞克(James D. Scurlock),美國導演、制片人與作家。曾就于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從小就對商業懷有高度興趣,史庫洛克從中學開始閱讀《華爾街日報》,也遍覽商業人物的傳記。他曾就讀于沃頓商學院金融系,在校期間效仿心目中的商業英雄而創業當老板,投資多家餐廳,結果卻創業失利,欠下大筆債務,只好從沃頓商學院輟學,將父母供應的學費與生活費,以及祖父留下的遺產拿去還債。
離開沃頓商學院之后,施科勞克創辦了一份雜志《餐廳投資》(Restaurant Investing),并為多家雜志撰寫文章。隨后他投入電影制片工作,拍攝的第一部影片《風云父母》(Parents of the Year)贏得多個獎項,并被25個以上的影展選為正式播放影片。
曾經也是個卡奴的施科勞克,深深體會到美國債務問題之龐大荒謬,因此拍攝了《信貸時代》(Maxed Out)這部紀錄片,是他第一部長篇電影,上映后反響熱烈,并獲西南以南電影節(South by Southwest)的評委會特別獎,于是他進一步細化了拍片過程中遇到的人物情節,并加入更為深刻的分析與反省,最終著成此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