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生態建筑設計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51360
- 條形碼:9787503851360 ; 978-7-5038-5136-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生態建筑設計指南 內容簡介
《生態她筑沒汁指南》(第二版)為那些想要建造低能耗、低環境影響住宅的她筑設計師以及房屋自建者們,展示了建造生態建筑的諸多關鍵問題、策略和沒計解決辦案。
1.選自全球范圍的24個案例,展示了生態建筑原則,如何在不同的氣候和文化條件下得以應用;
2.許多著名專家提供了重要的專業技術訣竅,這些專家包括克里斯多佛•戴(Christopher Day),羅伯特和布倫達•瓦雷(Robert and Brenda Vale),史蒂芬•佐克雷(Steven Szokolay),彼得-沃爾姆(Peter Warm),保羅•詹寧斯(Paul Jennings),安德烈•威爾榮(Andre Viljoen)以及尼可•格蘭特(Nick Grant);
3.深入討論環境友好型的建筑形式和建造過程,全面為學生以及從業者們提供價值珍貴的評述和建議。
當化石能源價格飛漲,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開始強烈地作用于人類時,沒有人可以在不了解本書涉及的經驗之前,設計一座屬于21世紀的建筑。這是一本適時出版且振奮人心的圖書。
主要內容包括材料、保溫、熱質量、自然通風、滲透、太陽能設計系統以及節水。
休•羅芙(Sue Roaf)是英國牛津布魯克林大學建筑學院的教授。她在節能設計的意識和方法方面享有盛譽。在《生態建筑設計指南》(第二版)中,休•羅芙與她以前的兩位學生,曼紐爾•福安特和斯蒂芬妮•托馬斯,以他們自己的住宅為案例,為讀者們展示了生態理念背后的概念、結構和技術。
生態建筑設計指南 目錄
致謝
前言(**版)
前言(第二版)
上篇 基礎理論
**章 住宅形式:建筑物之類比
一、第三層皮膚
二、熱交換器
三、茶壺套
四、溫室
五、燕子
六、愛斯基摩冰屋
七、像水桶一樣的建筑
八、蓄熱式散熱器中的一塊磚
九、像羅馬大浴室那樣的建筑
十、像潛望鏡一樣的建筑
十一、微風中的樹
十二、“冷芯”建筑
十三、宇宙飛船用于隔絕寒冷的“門斗”
十四、霍比特小矮人的洞穴
十五、規劃“形式”的成本
十六、設計中選用何種形式
第二章 建筑材料對環境的影響
一、測量建筑材料的環境影響
二、計算生產耗能
三、循環再利用和生產耗能
四、材料處理過程與生產耗能
五、交通運輸與生產耗能
六、時間與生產耗能
七、生產耗能與住宅室內材料
八、不同建材的生產耗能
九、英國兩棟住宅的深入研究
十、全生命周期分析的結論
十一、結論
十二、致謝
第三章 改善圍護結構
一、保溫隔熱
二、冷橋
三、冷凝
四、圍護結構的滲漏
五、空氣滲漏
六、安全的采光
第四章 為建造賦予靈魂
第五章 通風
一、**步——小心地選擇風向,并給它命名
二、“風”景建筑
三、建筑為何需要通風?
四、新鮮空氣
五、直接的舒適性通風
六、室外空氣的被動式調節
七、吊扇
八、室內空氣的被動式調節
九、房屋的夜間降溫
十、設計通風窗的開啟方式
十一、在颶風地區的住宅設計
第六章 營建健康與快樂
一、過敏原
二、石棉
三、哮喘
四、皮膚癌
五、二氧化碳——在住房的室內
六、一氧化碳
七、氟氯化碳類物質(CFCs)
八、受過污染的土地
九、無障礙設計
十、塵螨
十一、地震
……
下篇 案例研究
附錄彩圖
生態建筑設計指南 節選
上篇 基礎理論
**章 住宅形式:建筑物之類比
20世紀的建筑受到一位偉大的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的束縛。他認為:“建筑是居住的機器”,但這與事實相去甚遠。這個錯誤的核心問題在于,機器是無生命的物體,其開關和運行都聽命于使用者的意愿。而建筑并非如此,盡管它確實是由使用者進行調控的,但是這種為了實現舒適居住環境而進行調控的原始驅動力,實際上卻是氣候和天氣,而氣候和天氣是人們無法控制、無法預言,也無從“開”“關”的。
機器是固定、靜態的物體,必須經得起科學的檢驗。而建筑則是其自身、人類、氣候環境之間的復雜系統的一個部分。把建筑看成是固定的機器的看法,在進行某些科學分析時還算是恰當,譬如分析日照因素、能量流、紫外線等級、機械通風等問題的時候。但是以這樣的機械論觀點,想要給系統中的更為動態部分(例如溫度、自然通風、被動式制冷,以及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等)建立模型會很困難,而想要進一步獲得理解就更難了。但在住宅中,往往正是這些比較復雜的內容,使房子變成了家,變成了舒適愉悅的空間。
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考慮日照、能耗、保溫隔熱和機械設備運用等一些問題,但是能夠對它們進行計算,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只需要考慮這點事情。圖中說明建筑不只是我們肉眼能看到的樣子,建筑還有它們自己的熱量傳遞過程。如果肉眼能象熱成像儀而所有建筑必須遵守的三個原則是:
1.為氣候而設計;
2.為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而設計;
3.為時間而設計,不論白天或是黑夜,不論單個季節或是建筑的全部生命過程,而且應該設計經久耐用的建筑。
……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