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互動媒體藝術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互動媒體藝術的理論、創作與教學等研究成果的綜合梳理,對互動媒體藝術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新的凝練,為互動媒體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作品案例和創作思路。 互動媒體藝術種類繁多,采用的技術千差萬別,本書將互動媒體藝術按照創作的手法進行分類整理,每種分類在內容上以藝術理念為主、技術介紹為輔。藝術理念作為作品的靈魂,書中對優秀作品的理念、背景、意義都作了詳細的介紹,對其采用的技術可能為藝術表現提供的空間,作了簡要概述。
互動媒體藝術 目錄
1.1 作品與外界的關系
1.2 作品與觀眾和作者的關系
1.3 互動媒體藝術產生的必然性
第二章 重要的展覽與博物館
2.1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
2.2 “ZKM”藝術與媒體中心
2.3 “ICC”媒體藝術中心
2.4 V2與荷蘭電子藝術節
第三章 媒體類型的分類
3.1 分類的依據
3.2 互動影像
3.3 互動裝置
3.4 游戲藝術
3.5 通信藝術和網絡藝術
3.6 互動舞蹈和互動音樂
第四章 常用的創作手法
4.1 黑盒子系統
4.2 營造信息轉換過程的意義
4.3 夸張手法的使用
4.4 簡化復雜的事物
4.5 轉換信息的呈現形式
4.6 獲取新的交流體驗
4.7 展現不可見的信息
4.8 以人類活動作為作品的界面
4.8 1 以動作和姿勢作為界面
4.8.2 以接觸作為界面
4.8.3 以語音識別作為界面
4.9 現實經驗的模擬和超越
4.10 類型學的經驗借用
4.11 社會網絡的模擬
4.12 不同的視聽體驗
4.13 行為藝術方式的借用
4.14 通過互動傳輸某種屬性
4.15 影子與實物的關系
4.16 賦予虛擬物體新的屬性
4.17 使物體具備智能特性
4.18 用于分析手段的互動
4.19 干預時間進程
4.20 輸出圖像媒介像素點的多義性
后記
主要參考文獻及網站
互動媒體藝術 節選
**章 互動媒體藝術概述
1.1 作品與外界的關系
就我們目前的認知而言,“運動”是我們這個世界上一切物質的存在形式和根本屬性。然而,任何物質的“運動”都不能僅僅通過自身來定義,因此,我們有了運動的參考物,從而就有了“靜止”這種相對運動的特殊狀況的概念。
人類從蒙昧時期開始,無論哪種文明,都既擁有以動態的呈現形式出現的藝術,又擁有以靜態形式出現的藝術。目前所知道的一切藝術活動的一個*為顯著的共性,也是藝術品的本質屬性,就是“信息”的傳遞。傳統意義上的各種藝術品或藝術活動,無論是建筑、繪畫、雕塑、舞蹈、文學、音樂、戲劇還是電影,都是因其作品傳遞出的信息而具有價值。當我們考察這些古老的藝術門類時,還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作品的形態是固定的,傳達的信息也是預先設定好的。即使是像音樂、舞蹈和戲劇這樣每一次演出都不盡相同的藝術,其每場演出的差異也是屬于不可克服的因素,而不是創作者刻意設計的結果。這些演出都在向一個標準靠攏,而這個標準是靜態的,是可以事先安排和預定好的,并且人類發明了樂譜、腳本和劇本來規范這些標準,把表演僅僅看成是這些作品的呈現。造成演出的差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使用道具的是人,是活動的事物。因此,這些藝術作品中*核心的部分,如樂譜和劇本,依然是靜態的。再看建筑、繪畫、雕塑、文學和電影,這些藝術作品在創作過程中追求的就是*終的成稿效果,一旦作品完成,就不會進行有創作意圖的變動,而只是老化、破損等與創作無關的客觀變化。
產生這樣的狀況,其表面原因很簡單,作品的創作者僅僅把作品定義為傳達信息的工具,而把作品之外的世界定義為接收信息的部分。這樣的情況就是,作品只需要傳達信息給外界而不需要從外界獲取信息,因此也造成了作品是靜態的、獨斷的信息發布者的結果。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