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093460
- 條形碼:9787117093460 ; 978-7-117-0934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本書特色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作者任應秋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是根據任應秋1976年為《黃帝內經》研習班所作的講座手稿整理而成。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內容簡介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的內容并不在講解《黃帝內經》原文的具體內容,而是提出學習和研究《黃帝內經》首先要明確的一些問題。具有拓導性質。主要內容包括:《黃帝內經》的文獻淵源、成書年代,引用的古代文獻,校勘、注疏,分類及《黃帝內經》的專題發揮、學術思想、理論體系,以及怎樣學習《黃帝內經》等。這些內容不僅反映了任應秋畢生研習《黃帝內經》的心得,而且是從中醫學的角度對《黃帝內經》學術的梳理和歷史研習《黃帝內經》文獻的總結。是學習和研究《黃帝內經》的重要參考資料。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目錄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節選
“《內經》研習拓導”的作者任應秋17歲學習中醫,他的啟蒙老師原是位
經方學家,故授以《公余六種》、《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等書,任應秋
由于深受“先窮經、后證史”的國學學習方法的影響,于是提出增加學習《靈
樞》、《素問》的請求。即在他治學之初,就非常注重對中醫理論的學習和
研究。
任應秋讀書很注重方法,光緒元年(1875年)做四川提督學政的張之洞所
著《輔軒語》一書對他的治學方法影響頗深,書中強調“讀經宜明訓詁,宜講漢
學、宜讀國朝人經學書,宜專治一經,治經宜有次第,治經貴通大義”,書中還
特別推薦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從中總結出治《內經》的門徑。
任應秋對《內經》的學習和研究首先從章句入手,再從理論體系的層面
進行歸納和總結,其中不僅貫穿了訓詁、校勘、疏證、讀破等基本的文獻整理
方法,而且還對其進行了類分、語譯、提要、索引等深層次的系統研究,在這
方面的成果享譽國內外,為此他也成為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和中醫文史學科
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晚年他和他在哲學界的朋友一起倡導并開展了多學
科研究《內經》的實踐,并主編了《黃帝內經研究論叢》一書,受到國內外
學者的青睞。遺憾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內經學》撰寫計劃沒有來得
及實施。
本書是根據任應秋1976年為某《內經》研習班所作的講座手稿整理而
成,此稿的內容并不在講解《內經》原文的具體內容,而是提出學習和研究
《內經》首先要明確的一些問題,具有拓導學習的意義。任應秋面對大多學
習中醫的年輕人不能通讀《內經》,即使是研究生要獨立地讀懂《內經》也非
易事的現實深感焦慮,他認為要想研究中醫學或成為名中醫,沒有《內經》
的理論知識是不能成功的,中醫學的發展也必須在《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
上進行。這是任應秋之所以要在《內經》的研究和教學方面下功夫的重要
原因。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內經》的文獻淵源、《內經》的成書年代、《內經》引
用的古代文獻、《內經》的校勘、《內經》的注疏、《內經》的分類、《內經》的專題
發揮、《內經》的學術思想、《內經》的理論體系、怎樣學習《內經》等。這些內
容不僅反映了任應秋畢生研習《內經》的心得,而且還包括了他從學術的層面
對《內經》理論進行的梳理和對歷史研習《內經》的文獻進行的系統總結。這
些不僅是今人學習和研究《內經》的重要參考,而且在中醫學文獻研究的方法
上提供了極具價值的示范。
任廷革
2007年10月
(一)《素問》、《靈樞》的書名
《素問》之名,*早見于公元三世紀初期張仲景的《傷寒論·自
序》,他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
臚》、《藥錄》。”從此以后,直到現在,一千七百多年來,這個名稱都
沒有改變。為什么要叫《素問》呢?林億等人的《新校正》說:“所以
名《素問》之義,全元起有說云:‘素者,本也;問者,黃帝問岐伯也。
方陳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問》。’元起雖有此解,義未甚明。
按《干鑿度》云:‘夫有形生于無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
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
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黃帝問此太素,質之
始也。《素問》之名,義或由此。”林億等人認為,具備了氣、形、質的
人體,有生以來,便不免有種種疾病發生,故為“問答”以發明之。楊
上善早就是這樣理解的,所以把自己整理的《黃帝內經》,逕稱為
《黃帝內經太素》。“素”作“質”解,這一意義是可取的。早在《管
子》的《水地篇》也說:“素也者,五色之質也。”用現在的語言來理
解,《素問》是研究人的質體、生理、病理等內容的文獻,可以說《素
問》的含義是唯物的。
《靈樞》共有三名,*早叫《針經》,《靈樞》**篇《九針十二
原》中說“先立《針經》”無異乎就是它的自我介紹。次又叫《九卷》,
即《傷寒論》仲景自序所云。到了晉代,皇甫謐又叫《針經》,他在
《甲乙經·自序》說:“按《七略》、《藝文志》,《黃帝內經》十八卷,今
有《針經》九卷,《素問》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內經》也。”到了唐代,
王冰才開始叫“《靈樞》”。王冰注《素問》,在兩處都引用自《靈樞》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幾句話,在《三部九候
論》引用時稱“《靈樞》日”;在《素問·調經論》引用時稱“《針經》
日”。于是《新校正》云:“詳此注引《針經》日,與《三部九候論》注兩
引之,在彼云《靈樞》,而此日《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
經》也。按今《素問》注中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
不全,故未得盡知也。”(見《素問·調經論》“神氣乃平”句注)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義,因其書僅有九
卷,故稱之日《九卷》。書中的主要內容,是研究針刺的,故又稱之日
《針經》。這兩個名稱都比較簡單而易于理解。至于為什么要叫
《靈樞》,馬蒔的解釋是:“《靈樞》者,正以樞為門戶,闔辟所系,而靈
乃至神至元之稱,此書之切,何以異是。”(《靈樞注證發微》卷首)張
介賓解釋說:“神靈之樞要,是謂《靈樞》。”(《類經》一卷“類經名
義”)王九達說:“靈乃至神至玄之稱,樞為門戶闔辟所系。《生氣通
天論》‘欲若(今本作如)運樞,’樞,天樞也。天運于上,樞機無一息
之停,人身若天之運樞,所謂‘守神守機’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藥而
用針,故揭空中之機以示人,空者靈,樞者機也。既得其樞,則經度
營衛,變化在我,何靈如之。”(《黃帝內經素問靈樞合類》)
以上諸家的解釋,讀之仍令人不得其要領,便引起日人丹波元
胤的鄙視。他說:“今考《道藏》中有《玉樞》、《神樞》、《靈軸》等之
經,而又收入是經,則《靈樞》之稱,意出于羽流者歟!”丹波氏雖持
鄙視態度,而于《靈樞》實際的含義,仍不得其解。
據我看來,《靈樞》既名《針經》,而其主要內容亦確是研究經
脈、俞穴、營衛氣運行以及各種刺法的,因此它的命名應該是從針法
方面來考慮的多,這比較合乎情理。諸家的解釋,除丹波元胤外,都
抓住了這點,并都以《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說,為其解釋的依據。
如:“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
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
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
可掛以發,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
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
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
矣。”這一段講的是針法的樞機和機要,臨床用針,手法能嫻熟到這
樣得心應手的程度,確乎應該是個高明的針法大家,而且把針刺的
樞機亦描寫得*惟妙惟肖。諸家據以解釋《靈樞》的樞,也是正確
的。不足的是他們解釋得并不透徹,反而神秘化了,“靈樞”本來的
取義,應該是:靈者,驗也,針刺的療效,至為靈驗,但必須得其刺法
之樞機而后靈,故名之日《靈樞》。
(二)《素問》、《靈樞》卷篇的演變
《素問》、《靈樞》兩經的書名,大略如上所述。再談談兩經有關
篇卷的演變。《甲乙經》皇甫謐自序和《隋書·經籍志》都說《素問》
是九卷,看來《素問》*早的卷數就是如此。全元起的注本,宋以后
就亡佚了,但據宋臣林億等的《新校正》所注,仍為九卷,茲將日人丹
波元簡據《新校正》所載全本的卷篇次第抄錄于下。
卷**(凡七篇):平人氣象論、決死生篇(今為“三部九候
論”)、藏氣法時論、宣明五氣、經合論(今為“離合真邪論”)、調經.
論、四時刺逆從論(從“春氣在經脈”起至篇末,余在第六卷)。
卷第二(凡十一篇):移精變氣論、玉版論要、診要經終論、八正
神明論、真邪論(重出)、標本病傳論、皮部論(篇末有“經絡論”)、骨
空論(自“灸寒熱之法”以下,在六卷“刺齊論”末)、氣穴論、氣府論、
繆刺論。
卷第三(凡六篇):陰陽離合論、十二藏相使、六節藏象論、陰陽
脈解、長刺節論、五藏舉痛(今為“舉痛論”)。
卷第四(凡八篇):生氣通天論、金匱真言論、陰陽別論、經脈別
論、通評虛實論、太陰陽明論、逆調論、痿論。
卷第五(凡十篇):五藏別論、湯液醪醴論、熱論、刺熱論、評熱病
論、瘧論、腹中論、厥論、病能論、奇病論。
卷第六(凡十篇):脈要精微論、玉機真藏論、寶命全形論、刺瘧
論、刺腰痛論、刺齊論(今“刺要論”出于此篇)、刺禁論、刺志論、針
解、四時刺逆從論(僅“厥陰有余”至“筋急目痛”一段)。
任應秋內經研習拓導講稿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任應秋(1914一1984),男,漢族,四川江津人。曾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分會
常務理事、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專業組召集
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醫專業組成員、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副會長、全國政
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委員等職。是著名的中醫學家、中醫教育家,
曾獲北京市勞動模范的榮譽稱號。
任應秋從事中醫研究、教育、臨床50余年,在中醫古籍整理、創立中醫流
派學、研究中醫理論體系等方面,成果卓著,享譽全國。他一生專著36種,發
表論文20(]余篇。他的,臨床以信息豐富、思路開闊為特點,即使是對疑難病
種,也能取得很好的療效。他從教30多年,在本科教育中創立了《中醫各家
學說》必修課程。他重視中醫藥文獻整理和研究,他研究《傷寒論》的諸多著
作和他編寫的《中醫各家學說》,以及他主編的《內經章句索引》等,都是他運
用系統思維在中醫文獻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對中醫學理論研究的貢獻,主
要反映在他對《內經》學術研究的兩個方面:一是對《內經》理論體系的疏理與
挖據;二是對《內經》研究方法的探討與實踐。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