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839583
- 條形碼:9787500839583 ; 978-7-5008-3958-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 目錄
依稀烽火當年——黃崖洞
風云際會之交的滬上霸業——阜豐面粉廠
帝國海軍的艦船修造基地——大沽造船廠
一個人的南通——大生紗廠
飲水思源——東直門自來水廠
……
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 節選
淚水銹蝕的歷史:
為《銹跡——尋訪中國工業遺產》序
一、面對銹蝕與破爛
1999年的盛夏,我走進了廣東中山粵中造船廠,這個占地只有10多公頃的造
船廠,與本書中介紹的任何一個工業遺產相比都不足為道。這是個始建于1953年
的小廠,已經倒閉,而此時。工廠已經被賣給拆遷商,拆遷費是60萬元人民幣,
只能靠變賣銹蝕的機器和破爛銅鐵獲得回報。即便如此,我仍然為廠區內的銹跡
斑斑的遺存所感動:那船塢、龍門吊、鐵軌、煙囪、機器和水塔、60年代的紅色
標語、斷墻上的毛主席畫像以及精致的木結構車間等等。廠區的空間和氛圍把我
帶離了色彩與繁華的當下,來到熟悉卻又陌生的過去。盡管廠區一片荒蕪,我卻
聽到時間在傾訴。于是,我將這種傾訴傳達給當時的城建決策者,探問他:難道
這50年的風雨運動的經歷、前后幾千人在崗和退休工人的精神寄托、城市生命不
可或缺的歷史記憶、未來無數城市居民的地方歸屬和認同,等等,就值這60萬元
人民幣嗎?他們是無價的!領導被感動了。于是,中山市花了150萬元與拆遷商
解除了合約,贖回了被稱為“只有爛銅爛鐵”的工廠。隨后,登記并封存了廢舊
的機器,測量并保留重要的廠房和船塢。通過精心的設計,廠區變成了一個魅打
無限的公園和美術館。這一獨特的工業遺產公園。2002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
頒發的年度設計獎。城市因此多了一處旅游點;市民因此有多了一處特色鮮明的
“另類的公園”:退休的工人可以常常在此聚首回憶往事;年輕的一代因此緬懷
祖輩創業之艱辛:稚童因此明曉吊機的原理;新人們因此有了一處迷人的婚紗照
場所并將其作為終身的珍藏……
但凡懂得珍惜過去的城市,必將獲得豐厚的回報,獲得無限的、而非短暫即
逝的歡樂。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如此幸運。
2004年3月23日清晨6時整。隨著起爆電鈕被按下的剎那問: “轟!轟!
轟!”三聲巨響,3座百米高的沈陽冶煉廠大煙筒在爆破中瞬間土崩瓦解。周圍
●
群眾集體鼓掌,說: “這3座煙筒早該拆了”,因為它們是污染和落后的象征,
沈陽要除舊布新。隨即,拆遷隊伍和推土機進場,徹底在地球上抹去了這個始建
于1936年的老廠。我則流下了眼淚,而流淚的也不止我一個。因為就在頭一天我
還流連于迷宮般的廠區,嘆惋那精巧的冶煉工藝流程,觀摩那看似怪異的機器設
備,驚嘆那宏偉的大跨度廠房和那三柱足以標志沈陽的百米煙筒;同下崗工人追
述悠久歷史和傳奇故事,與當地領導和專家憧憬如何保護和利用原廠區成為沈陽
市的工業文化展覽中心和博覽園,并帶動地區的城市復興的可能……一夜之間,
所有卻都已成為過去。我也知道,后悔與嘆息的陰影將從此籠罩在這個城市中,
也使另一代又一代后來的居民為之遺憾。
于是,我想到當年北京市的廣大干部和群眾是如何歡呼著推倒城墻、拆掉街
頭的牌樓,美其名日:拆除封建帝王遺跡,建設新城市。從此,北京的人、甚至
全國的人們卻因此失去多少歡樂,又因此增添了多少嘆息與遺憾。歷史在無情地
重演著。我們習慣于把久遠的物件當做文物和遺產,對它們悉心保護,而把眼前
剛被淘汰、被廢棄的物件當做垃圾和障礙物,急于將它們毀棄。正像我們曾經不
文明地對待古城古街一樣,我們正在迅速毀掉工業時代留在中華大地上的遺產。
較之幾千年的中國農業文明和豐厚的古代遺產來說,工業遺產只有近百年或幾十
年的歷史,但它們同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其所承載的關于中國社會發
展的信息、曾經影響的人口、經濟和社會,甚至比其他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要大
得多。
二、世界工業遺產運動
對工業遺產的認識從蒙嚨到覺醒,在世界范圍內來講也只有30多年的歷史。
1970年,美國景觀設計師哈格(Richard Haag)被委托在始建于1906年的美國
西雅圖煤氣廠8公頃的舊址上建設新的公園。他成功地說服當地政府和公眾,不
是簡單地將原有的工廠設備全部拆除,而是尊重基地上的工業遺產。并對其進行
生態修復。那些生銹、通常被認為丑陋的工業設備被大量地保留了下來。成為綠
色背景中巨大的雕塑;一些機器被利用作為展示品和游戲器械;工業設施和廠房
被改建成餐飲、休息、兒童游戲等公園設施。原先被大多數人認為是丑陋的工廠
保持了其歷史、美學和實用的價值。不但有效地減少了公園的建造成本,還實現
了工業遺產的再利用。
更大規模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實踐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末的英國鐵橋峽
谷和90年代末的德國魯爾工業區。目前,這兩個地區都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鐵橋峽谷位于英格蘭西部什羅普郡,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集采礦區、鑄造廠、
工廠、車間和倉庫與街區、期間巷道、軌道、運河和鐵路密布。當局通過對原有
的工業遺產進行保護。恢復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和建造主題博物館的形式來發展
旅游業。鐵橋峽谷目前已形成一個占地達10平方公里,由7個工業紀念地和博物
館、285個保護性工業建筑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每年吸引30萬游客來此觀光游
覽,從而帶動了該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
德國的魯爾工業區是世界上*大的工業區之一,有近200年的工業發展歷
史。其煤礦開采和鋼鐵生產是全德國工業的支柱。從20世紀60年代起,煤炭和鋼
鐵工業走向衰落,工廠相繼停產關閉,經濟轉型與工業區改造問題迫在眉睫。在
這個過程中,那些巨大而丑陋的機器廠房并沒有被當成包袱全部拆掉,而是被作
為珍貴的工業遺產得以保護、改造和再利用,廠區同時得到生態修復。總面積達
800平方公里的工業區被連成一片,成為工業景觀公園,舉辦國際建筑展。其中
面積達230公頃的原鋼鐵廠區被完整地得到保護和利用,工業文化和工業遺存得·
到充分發掘和利用,為地域內的工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正是其濃厚的工業文化
氛圍、獨特的工業遺產景觀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商和觀光客。衰敗的老工業
區因此得以復興。
這些來自世界發達國家的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實踐經驗,*終導致了國際
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于2003年發表了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并獲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準。成為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的綱領性文件。工業遺產被定
義為: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技術、審美啟智和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
存。包括建筑物、-FF.車間、磨坊、礦山和機械,以及相關的加工冶煉場地、
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
場,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工業遺產關注的主要歷史時期是18
世紀后半葉工業革命以來至今,但不排除前工業時期和工業萌芽期的活動。
. 國際上廣泛認為,工業遺產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1)歷史價值:對認識普遍的或某類工業活動和過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
意義;
(2)社會價值:工業遺產記載了普通大眾的生產和生活,是社會認同感和
歸屬感的基礎;
(3)科技價值:它們在機械工程、工藝、建筑和規劃等方面具有技術和科
研價值;
(4)審美啟智價值:在-FF'(場)、建筑和構筑物的規劃設計,工具和機
器的設計和建造工藝方面具有美學價值,和啟發后代人創造性思維的啟智價值。
(5)獨特性價值:有的工業遺產在場地適應、布局、機械和安裝、城鎮等工
業景觀、檔案及留給人們的記憶和習俗等非物質遺產方面,都具有內在的獨特性。
(6)稀缺性價值:某些遺產在工藝、場地類型和景觀方面瀕臨消失,使該
工業遺產獨具價值而需倍加關注,那些早期的具有開創性的工業景觀更是如此。
三、工業遺產的中國含義
在此世界工業遺產保護和再利用運動的背景下,在國際工業遺產的《下塔吉
爾憲章》精神基礎上,2006年4月18日,中國文物局在無錫主持召開了中國首屆
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并通過了《無錫建議》,從而使工業遺產名正言順
地登上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大雅之堂。
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民族工業、國外資本工業,以及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工
業。都在中國大地上留下了各具特色的遺產,它們構成中國工業遺產的主體。在
整個輝煌的農業社會的發展過程中,中國的技術革新和發明,都曾為起始于英國
而蔓延到全世界的工業革命、或早期的工業活動起過重要的作用。中國近現代的
作坊、資源開采,包括運河在內的運輸設施等都是工業遺產的構成部分。但與歐
美老牌工業國家相比,無論從規模或數量上說,中國的工業遺產都顯得不足掛
齒;但這絲毫不影響中國工業遺產的價值。與水到渠成、延續發展的西方工業化
過程相比,中國的工業化、或者說現代化進程有太多的起伏跌宕,并具有明顯的
歷史階段性,而每一階段的工業遺產都被打上了當時復雜而矛盾的社會經濟和政
治的烙印。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含義,講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因而具有
獨特的價值和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從發生學和歷史學的角度,在中國社會發展的視野中,中國的工業遺產總體
上可分為中國近代工業遺產(1840-1949年)和現代工業遺產(1949年之后)兩
大類。其中近代工業遺產又分屬以下四個階段:即:
(1)中國近代工業的產生階段的遺產(1840-1894年):1840年鴉片戰爭的
失敗,使清帝國從居天之中的自我陶醉中驚醒,滿朝文武開始尋求強國之策。然
而,即使是*有頭腦和進步的新派權貴,也沒有從封建帝國專治的本質中去反思
江河日下的根本原因,而是試圖“制器之器”、 “以夷制夷”,試圖通過引進西
方近代工業,來鞏固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制衡西方列強。客觀上使中國近代工
業的眾多領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零的突破。興辦近代工業的主力是清政府具有維
新思想的、以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左宗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官員創辦的官
辦產業,以及滿懷實業興國思想的民族資本家。同時很大一部分由來自英國、美
國、德國和俄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殖民勢力及其買辦創辦。傳統手工業發展
遭遇現代機器大工業的沖擊,但在輕工業領域仍然占據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一時期
的工業遺產十分豐富,如本書中收集的漢陽鐵廠、金陵機器局、大沽造船廠等。
(2)近代工業的初步發展階段的工業遺產(1895-1 911年):1895年中日
甲午一戰,李鴻章苦心經營20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隨后的中日《馬關條約》
迫使國門洞開,日本和其他西方列強資本在華設廠不受限制,中國喪失工業制造
專有權。而中國民間資本在夾縫中求生,艱苦創業之精神和努力足以感天地泣鬼
神。工業投資的重點領域仍然集中在船舶修造、礦山開采等關乎國計民生的行
業,輕工業則以紡織、面粉為主。這一時期的工業企業增多,每個行業內部也初
步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本書中的典型遺產包括: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
司、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建筑群、昆明石龍壩水電站、南通大生紗廠、上海阜豐面
粉廠、景德鎮瓷業公司、北京東直門自來水廠、商務印書館等。
(3)私營工業資本迅速發展階段的工業遺產(1 91 2-1 937年)
近代中國工業*終沒有挽救、實際上反而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日本侵略勢
力在華的投資占絕對優勢。勢力延伸到煤礦、鐵礦、紡織、面粉等重要行業。大
量掠奪資源,排擠民族產業。隨著清帝的退位。民族資本不再甘于殖民主義者的
凌辱,奮然崛起。北洋軍閥政府以及后來的南京國民政府軍政要員、歸國華僑成
為重要的工業投資者,近代工業逐漸走向自主發展。本書中收集的這一階段的工
業遺產包括:個碧石鐵路、難街火車站等。
(4)抗戰和戰后短暫復蘇時期的工業遺產( 1937-1 949年)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成立工業綜合體,瘋狂掠奪中國資源,
供給在華戰爭軍需。由于華東地區主要城市淪陷,開展了一場由國民政府組織、
愛國民族資本家積極響應的工廠內遷的壯舉,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和工業化進
程。同時,為抗戰而建立的兵工廠更記載了中華民族不甘受屈辱而奮起抵抗反擊
的歷史。如本書中的黃崖洞兵工廠即此典型。
中國現代工業遺產類型是1 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現代工業發展歷程的
寫照。濃重的紅色文化,頻繁而不平凡的政治變革,都在中國的工業遺產上打上
了烙印。在世界工業遺產中獨樹一幟。這些遺產分屬三個階段:
(1】社會主義工業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65年
“文革”前)。這個階段里。新中國對原外資企業、國民政府經營企業、民間私
營企業以及手工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社會主義改造,并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興
建了一批大型重工業企業,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基礎。大躍進時
期“以鋼為綱”的方針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屬
于那個時代特殊的工業景觀。包括1958年開始興建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1959年
的石油工業中的松基三井,1958年開始興建的核試驗基地等等。
(2)社會主義工業曲折前進時期的工業遺產(1966—1976年的十年文
革):社會主義現代工業在動蕩中曲折發展。處于備戰考慮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
業基地的“三線建設”運動,大大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工
業城市。這個階段的工業遺產目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3)社會主義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1 976年“文革”結束,改革開
放之后):中國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個體與私
營工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的崛起,國有工業比重下降,開創了多元化工業經
濟格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傳統制造業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業基
地產業轉型過程中涉及大量工業用地重新利用。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首鋼搬
遷都成為學術界和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盡管離我們很近,但是,這個階段
同樣具有獨特價值的工業遺產。
從東部沿海和港口重鎮,到西南山區隱秘的峽谷深壑;從中部豐饒的江河平
原到西北干旱荒漠,遍中國大地無處不留有勤勞頑強的中國創業者艱難跋涉的足
跡;上至洋務運動先驅的“以夷制夷”,下至改革開放的“招商引資”,中國近
現代一百五十多年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中灑滿了淚水。那足跡既有艱辛與曲
折,更有堅定與不屈;那淚水既有心酸與悲憤,更有豪邁和歡樂。因而廣布在中
華大地上的工業遺產是一部汗水與淚水銹蝕的歷史。
俞孔堅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
2007年1 1月1日完稿于波士頓海港賓館
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萍鄉煤礦等后合并組建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
這個當時亞洲*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承載著一個王朝富國強兵的夢想,在歷經58
年后,卻*終屈辱地沉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
(一)
●
“黃鶴樓中聞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初夏時節的江城武漢已經熱浪逼人。
站在長江大橋的龜山橋頭,但見大橋下濁浪滔滔,大橋上車水馬龍。筆者向
好幾位當地人打聽漢陽鐵廠的舊址,竟然都無一知曉。
實際上,當年的漢陽鐵廠,就坐落在我們的腳下。
如果讓時間之河倒退到1889年12月17日,在那一天的武漢長江邊,人們
會看見非常熱鬧的一幕——新任湖廣總督張之洞在龜山對岸的武昌碼頭下船,從
此開始了他近20年的“湖北新政”的歷史。
1889年12月18日,他正式接過了湖廣總督的大印。這一天在湖北乃至中國
的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張之洞督鄂近20年,在湖北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
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使湖北經歷了一次近代化的崛起,
從這一天起,湖北因為有了張之洞,武漢從昔日的封建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
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從這一天起,湖北因為有了張之洞,逐步從一個地處中
國腹地,經濟、文化均不很發達的省份一躍而成為晚清*重要的機器工業中心之
一;從這一天起,湖北在新式學堂的創辦、洋學生的派遣、新軍的組訓等方面都
走到了全國的前列。而這一切*終促成了辛亥革命在全國的成功。
張之洞是被毛澤東稱之為少數幾位不應當被忘記的近代中國人之一。毛澤東
尤其強調指出:談到中國的鋼鐵工業,就不能忘記張之洞。
張之洞之所以能得到這樣的評價,就是因為他在署理湖北期間,創建了漢陽
鐵廠(漢冶萍的前身)等一系列近代工業企業,因而被人們譽為中國近代的“鋼
鐵之父”。
直到19世紀末,中國還沒有自己的鋼鐵企業。但并非沒有中國人想到要辦
自己的鋼鐵企業。早在1880年時,李鴻章、盛宣懷就聘用外國專家對長江、湖
北一帶的煤鐵資源做過普查,設想建設一座日產40噸生鐵的小型鋼鐵廠,終因“難
籌巨款,半途中止”。
在張之洞起心辦鐵廠大致同時,貴州巡撫潘爵也曾籌集白銀近50萬兩,在
貴州建小型煉鐵廠,但開煉即爐塞停工,后被拆除,主持人是潘□的弟弟潘露,
因此而負疚自殺。
張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洋務名臣,在開辦洋務的各種業務中,辦鋼鐵又是他認
定的天字**號的“要務”。
張之洞決意要大辦鋼鐵,原初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民族工業,減少對外依賴,
實現富國強兵。1889年8月,張之洞在呈交朝廷的《(籌設煉鐵廠折)》中,慷慨地
陳述了設廠的理由:今日自強之端,首在開辟利源,杜絕外耗,舉凡武備所資槍炮、
軍械、輪船、炮臺、火車、電線等項,以及民間日用、農工作之所需,無一不取
決于鐵。
顯然,在張之洞看來,清廷的崛起取決于經濟,而經濟的命脈又取決于鋼鐵
工業。所以,1890年4月,來到湖北上任不到半年的張之洞即正式啟動這項史無
前例的籌建煉鐵廠工程。
創業伊始,舉步維艱,僅廠址的選定便頗費周折。按照當時西方的慣例,大
型鋼鐵企業選址必須或近煤礦,或近鐵礦,這樣取材便利,經濟合算。李鴻章就
曾建議貼近煤礦設廠,但當時湖北境內尚未勘察出大型煤礦。另一位清廷大員盛
宣懷則建議設廠于黃石,以便就近取用大冶鐵礦。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