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化私生活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075382
- 條形碼:9787208075382 ; 978-7-208-07538-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私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第二本博客文集,精選了其博客“不許聯想”上2005下半年至今的文章40多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部分,“文化篇:給你自由過了火”,主要是文化時評,尖銳而真切;第二部分,“私生活篇:人人都愛塞林格”,是作者個人生活中的故事,妙趣橫生;第三部分,“文化私生活篇:十面埋婦”,是作者第二部博客電影《十面埋婦》的劇本及花絮。
書名“文化@私生活”是指一個人完全屬于自己的、極少公之于眾的文化生活,甚至一被人知道會遭到嘲笑。這個提法既有戲謔之意,又點出了人們在文化消費中面臨的某種尷尬,非常真實。全書仍然是王小峰特有的辛辣、幽默然而引人深思的風格。
文化私生活 目錄
惡之花開
想變成人的貓
從無知者無畏到物質者無所謂
北京到底有沒有文化?
星巴克與認同文化
沒有性生活的雞
《贈汪倫》考
開頭與結尾
把韓寒拉出去斃了
給你自由過了火
王朔:“飛”越瘋人院
博客留言指南
火星文
純屬虛構
電子雜志有戲嗎?
久違的刺激
兩個日本人
沒鼻子
人傻、錢多、速來
色情黃皮書
話說臟話
人人都愛塞林格
溫暖的中國
人人都愛塞林格
當王朔遇上韓喬生
養花記
喝柿子
婚車
所謂境界
荒島唱片
回到80年代
飯局與party
賤
文化私生活
十面埋婦
十面埋婦(劇本)
《十面埋婦》拍攝花絮
潛規則
賀電
文化私生活 節選
文化私生活
首先說明一點,“文化私生活”這個概念不是我發明的,是我從黃集偉老師嘴里聽到的。至于黃老師怎么想出的這個詞,我不清楚,我在搜索引擎上搜了一下,發現以前確有人用過,但不是黃老師定義下的“文化私生活”。
前幾天在一次飯局上,出席飯局的有黃老師、小強以及《北京晚報》、《北京青年報》、《中華讀書報》以及老師,她來自我*討厭的新浪網,但是我很尊重老師。顯然,這個陣容的飯局,我們開涮的對象肯定是小強老師。認識小強老師的人都知道,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名研究人員,小強老師每天的工作不是研究俄羅斯文學,而是走街串巷,奔波于各大小報刊亭之間,搜羅試創改復停期刊,他身上永遠背著一個巨大的黑色背包,里面永遠塞得滿滿的,打開一看,永遠都是試刊、創刊、復刊、改刊、停刊號的雜志,總重量永遠超過20公斤,他常年樂此不疲,他就是都市里的背包族。新聞出版署的人想找什么期刊資料都要找小強老師咨詢。因此,我們把小強命名為“無冕的新聞出版署”、“移動的新聞出版署”、“聯通的新聞出版署”、“小靈通的新聞出版署”、“永不沉沒的新聞出版署”、“肉身新聞出版署”、“中國新聞出版活字典”。當然,小強老師還有一個外號:“趕死隊。”不管什么名人去世,小強永遠在**現場,并且以**時間發布死訊,他的發稿時效性讓我們總懷疑新華社跟我們有時差。
那日,大家聚在一起,扯東扯西,就扯到小強老師的頭上,結果,我們發現,小強老師不僅對期刊感興趣,不僅對垂危的病人感興趣,還對另一件事感興趣,那就是流行音樂。小強老師在向大家炫耀他當日搜羅的各種期刊的時候,不小心拿出一摞唱片,坐在身邊的黃集偉老師把一摞唱片拿在手里,挨個看下去,結果,那一摞唱片,我就知道朱哲琴的《七日談》,其余二十多張唱片,我連人名都沒聽說過。以我的經驗判斷,都是港臺新馬泰八九流歌手的專輯。作為一個前著名樂評人,我感到羞愧,這么多的唱片我都沒聽過,這么犄角旮旯的人我都沒聽說過。于是,黃集偉老師說:“這暴露了小強的文化私生活。”
什么叫私生活?就是一個人可以面對公眾、朋友、同事之外的個人生活,這個生活內容是他不愿公之于眾的,一旦公開,可能會對本人造成名譽上的負面影響,進而影響到本人的方方面面。比如一個影星私下里跟一個賣冰棍的人約會,就不希望被人知道,如果希望別人知道,那就是作秀。那么,文化私生活是什么呢?那就是你在進行文化消費的時候,總有某些文化消費不希望被人知道,一旦被人知道,可能會受到人們的鄙視、嘲笑、挖苦,進而被人懷疑欣賞口味和品位有問題。也就是說,你可以公開承認你喜歡費里尼,但你不能把你暗地里喜歡陳凱歌的事情說出來,因為你喜歡后者可能會遭到他人的人格羞辱。所以,在一個以文化消費為標簽的時代,熱愛文藝和熱愛文學并且常常把某位比較有品位的人掛在嘴邊的人,特別容易形成自己的文化私生活。一般而言,*好不要讓周圍的人知道你還有低于大眾平均審美的情趣。比如,我們主編朱偉,他嘔心瀝血,寫出了數百萬字的《音樂圣經》,詳細介紹了古典音樂。但是如果有一天他不慎說自己喜歡S.H.E.,那就是暴露了他的文化私生活。比如我喜歡S.H.E.,但有一天我說我喜歡貝多芬或巴赫,那就暴露了我的文化私生活。 以前我認識一個人,在我面前總跟我大談特談搖滾,說實話,他嘴里提到的什么“地下絲絨”、湯姆?維茨,我覺得都是瞎扯淡,你真問他他們都唱了些什么,他一準說不出來,所以我一度十分懷疑他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歡這些人。一次,我跟這孫子逛音像店,一進門,他發瘋似的向一個唱片架撲了過去,拿起一張唱片,興奮地手在顫抖:“我操,我操,楊臣剛終于出專輯了。”看,這就暴露文化私生活了,其實我早就看出你是個喜歡楊臣剛的料,有什么啊,喜歡就喜歡,大大方方的,干嗎拿“地下絲絨”來當擋箭牌。
當然,喜歡楊臣剛沒有錯,我一直覺得,喜歡楊臣剛跟喜歡貝多芬沒什么本質區別,只是你喜歡誰就說喜歡誰,別整天把自己弄得跟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一樣,非拿一堆標簽貼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看上去就那么有檔次,其實一肚子鹵煮火燒。你說一個人,穿了一身PRADA或阿瑪尼的衣服,結果腳蹬一雙安踏運動鞋,這搭配上是不是有點那個?哪怕您上身李寧,下身李小雙,穿雙青島雙星看著都舒服。
小強老師就不怕暴露自己的文化私生活,正如小強老師對來自各方面的媒體信息感興趣一樣,他對八九流歌手的興趣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對信息的興趣,就像一本詞典要收錄一些必需的詞匯一樣,小強老師必須在他的大腦里記錄一些人的名字,所以,當小強老師不管面對50后還是90后,他都能找到共同語言。
暴露自己的文化私生活其實跟暴露自己的私生活是一樣要付出勇氣的,不信你自己試試,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你喜歡卻為大家不齒的人和事,你肯定猶豫。其實本來沒什么,但是世俗觀念讓人沒有勇氣開口,人們本能地用一些標簽把人分成不同的檔次和等級,而且都想站在*高級別的位置上。尤其是,你越沒文化,就越想用有文化的東西裝點自己的門面。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私生活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文化私生活。“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大概就是這意思吧。
溫暖的中國
2006年10月的某一天,中央電視臺10頻道的一個編導打電話找我,說搞一個什么節目策劃,想跟我面談,然后我們約在昆侖飯店。我們談了一個小時,由于還有其他事情,我提前告退。
在飯店門口打車,我無意中發現地上有個黑色的皮夾子,肯定是錢包。我環顧一下四周,除了飯店的服務生在招呼來往的出租車,沒有其他人,我手疾眼快將錢包撿起來,然后躲在一個沒人處,將錢包打開。我的天,里面有很多卡,還有一個護照,美金有大約800元。打開護照,一個中年男人,我很失望,要是個美女該多好。這個人叫Richard Stengel,一看就是美國人。這個家伙是不想回美國了,如此粗心大意。
我拿著錢包,回到了飯店門口,估計這個人一會兒會回來,可是等了半個小時,仍不見人影。我想他一定住在昆侖飯店,便到辦理入住的前臺詢問,果然,他住在這家酒店,服務員往房間打電話,很巧,他在。幾分鐘后,這個美國人出現在我面前。
我的英語實在糟糕,連*簡單的對話都不會,不知道該怎么跟他解釋。Stengel很興奮,連聲說“謝謝”,然后拿出一部分現金遞給我,意思是這點小意思,不成敬意。
“這點錢就想搞定我?”這是我經常跟一些公司的企宣和市場推廣的人說的一句話。我拒絕了這位美國人的謝意。他又說了幾句我似懂非懂的話,大概意思是:這筆錢應該屬于你,沒有你我會有更多麻煩。我覺得這位老美看上去還算挺實在,我的腦子也不知道動了哪根筋,便對他說:“我們交個朋友吧。”說完,我挺后悔,這有點強迫人家,萬一人家不愿意呢。 Stengel明白我的意思后,非常高興,然后示意我到咖啡廳一坐。天啊,旁邊也沒有個翻譯,這讓我怎么跟他交流。不過,啞語是全世界通行的語言,當年我在國家機關工作的時候,常跟聾啞人打交道,學會了不少啞語,急了用啞語估計他也能明白。
事實上,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比我想像的容易得多。
我拿出手頭上僅存的一張名片,遞給了Stengel。他微笑著看著名片:“你是記者?”“是的。”我說。然后他說的幾句話我有點不明白,我禮貌地搖著頭。于是他四處尋找,看到有一個報刊架,便走過去拿起幾本雜志,然后示意我。
我明白了,他大概的意思是我們雜志是哪一個類型的雜志。他手里拿著房地產、時尚和財經類雜志。我搖頭,然后走到報刊架旁,拿起了一本美國《時代》周刊,然后我告訴他:“我們主編說過,我們的目標就是做一本這樣的雜志。當然,在中國,這種想法往往只停留在夢想階段。”
Stengel聽完,馬上興奮起來。他從我交還給他的皮夾子里面找出一張名片遞給我。我接過名片,大吃一驚:“你是《時代》周刊的主編?”他微笑著點點頭。這時候我開始痛恨自己,為什么上學的時候沒有把英語學好,現在對話太困難了。不行,我得找一個翻譯。我看旁邊有一桌人,一個女士在跟一個老外聊天,我便走過去,對那女士說:“對不起,你能幫個忙嗎?”我說明來意,這位女士很痛快,囑咐了那位老外幾句,跟我來到 Stengel身旁。為了節省時間,我直奔主題。我對翻譯說:“你跟他說,我想上《時代》周刊,想讓他們雜志介紹我。”翻譯把話翻譯過去。Stengel好奇地問:“為什么?”我說:“我想成名,想賺錢,想讓所有的人都關注我。”他說:“你們中國人都是這樣嗎?”我說:“都是跟你們美國人學的。”“我們美國人現在不這樣了,這種做法不能給你帶來任何好處。”“但是,”我說,“這招在中國很靈。”“那你為什么不上中國的雜志呢?”他反問。“這樣沒有人會關注我,每個中國人都能上雜志,所以上了中國雜志跟沒上一樣。但是《時代》周刊不同,因為在過去,只有中國的政治人物才能讓你們感興趣。但我想嘗試一下,很巧我認識了你。”
我想,我這么厚顏無恥,這位老兄肯定煩了。但他很認真地在聽我說話,絲毫看不出厭煩的情緒。“你能給我一個上《時代》周刊的理由嗎?”“很簡單,如果我成名,我就可以出書,我的書會賣得很好,我的版稅可以競拍—— 以前我出過書,但是沒有人買。另外,我還可以去唱歌,不管我會不會唱歌,只要我有名,就可以賺錢。我還可以演電影,不管我會不會演電影,他們都會讓我去做男主角。我還可以去做主持人,不管我說話是否利落,成名后,會有很多電視臺要我。我想過媒體明星式的生活,無論走到哪里,都有狗仔隊和粉絲像一群蒼蠅一樣追逐我。我參加活動的時候要坐阿帕奇直升飛機從天而降,我要看到粉絲放到天上的氫氣球上寫著‘我愛你’,我想做任何產品的形象代言人,我想跟其他明星鬧緋聞,讓我的新聞天天出現在各大報紙、網站的頭條……我就是想秀出自己,讓自己的利益獲得*大化。”
Stengel輕輕點著頭:“今天的中國人都這么想么?”“是的。”“這倒可以成為我們關注中國的一個點。”我一看有戲,便趁熱打鐵:“你可以把我當成一個典型人物來報道,總比你們沒事關注中國的人權、言論自由什么的新穎多了。關鍵是,像我這樣無恥的人在中國有很多。2006年,中國僅有一個人因為制造假藥畏罪自殺,其他壞人活得都很坦蕩。”
“但是,”Stengel喝了一口咖啡,“我實在找不出一個充分的理由讓你進入我們雜志的視線,因為你太普通了。”“但是你想過沒有,如果你硬是把我放進《時代》周刊,我就不普通了。2007年,如果你再來北京,當你從首都機場進入市區的時候,你會在路邊的建筑物上看到‘王小峰全球粉絲祝賀專輯The Two成功上市’,而且是巨幅廣告牌,這就是《時代》引領時代,何樂而不為呢?”“為什么專輯名字叫The Two呢?”Stengel問。“因為 The One已經有人出過了。要是早一年認識你,我就出 The One了。”
“你是個很坦率的中國人。”Stengel微笑著喝完杯中*后一滴咖啡,他禮貌性地看了看表,“很高興能認識你并且得到你的幫助,這次中國之行讓我很難忘。”“可我的事您別忘了。”我叮囑他。“不會,因為我的錢包只有在中國失而復得。”“請問您什么時候回美國?”“四天之后。”
從第二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爬起來,**件事就是到昆侖飯店,給 Stengel送一盒巧克力,連著送了四天。Stengel有一天接到巧克力后很認真地對我說:“你認為用這種方式可以達到你的目的嗎?”我說:“在我們這兒,都是靠這種禮尚往來的行賄方式來獲得*大利益的。”
幾個月后,《時代》周刊編輯部給我發來一封郵件:“王先生,很高興地通知您,用一部你們國家的電影的名字形容您可能*恰當——夢想照進現實。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準備你想做的一切了,包括演唱、電影,但我們也順便提醒您,您的生活可能從此進入另一種狀態,總被人關注未必是件好事。在您被關注之前,請您先關注一下我們年終的回顧特刊。謝謝。《時代》周刊。”
惡之花開
“惡搞”這個詞在2006年因為胡戈戲耍《無極》而一下子火了。隨之而來的是對陳凱歌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以及有更多胡戈站出來,人們一邊在為惡搞爭論不休,一邊見什么搞什么,眼看著2006年變成了無“惡”不做的一年。
圍繞著“饅頭”,人們開始重新審視惡搞問題。我認為,創作就像搭積木,你可以搭出一棟房子,我還可以搭出一個花園,用的都是那幾塊木頭,小孩都知道這個道理,只是小孩意識不到事物總是有多面性的。每個人在解讀一個詞、一句話、一篇文章、一首歌或一部電影的時候,都會通過想像或聯想把它理解成自己希望的那樣——而這其中有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惡搞。惡搞并不是在2006年才出現的,只是因為在這一年“惡趣橫生”才被關注。以前,它經常出現在一些諷刺與幽默的笑話中或并沒有以一個獨立的單元存在,如今它突然成了民眾熱衷的表達手段,是因為它適合網絡時代的表達方式,它以意想不到的效果間接達到人們想表達的愿望。從前,我們稱其為解構,如今,當我們懷著惡作劇的心態再次拿起這把手術刀的時候,我們更喜歡稱它為“惡搞”,而這把手術刀因為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威力和效果,有時候更像一把來復槍。
惡搞者的美學原則是:當我無法把你這棟建筑摧毀,我只好在你這棟建筑上涂鴉,讓這棟丑陋、古板的建筑變得有如妙筆生花,將圍觀者引向“歧途”,從而看到它的另一面。當經典的“饅頭”引發一場全民惡搞之風的時候,我們應該感謝陳凱歌提供了這么豐富的素材,感謝胡戈用他的智慧為這部無聊的電影添加了一筆令人回味無窮的注腳。
我們為什么要惡搞?這個方式實在令人不舒服,那可是對很多美好事物的褻瀆,是令人憤慨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些美好事物是什么?可以總結為:它是常規的、令人看起來索然無味的東西,但是它被涂抹得有點端莊、崇高、權威、偉大、完美、嚴肅……甚至有些教條。這些事物,美好的事物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本來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由于這類美好事物太多,以至于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枯燥和蒼白。我們總該給它增加一些顏色,把那些偽善從我們的視線中去掉,這就是今天大興網絡惡搞的原因。娛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你為我們提供娛樂,一種是自己動手,自娛自樂。惡搞顯然屬于自娛自樂,我們之所以要惡搞是因為你提供給我們的美好事物顯然不夠娛樂。另外,惡搞是無能的力量,當我們對某種更有勢力的既定事實無法接受或產生厭惡,并且無力改變時,目前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惡搞的方式來奚落它,因為它有時候比批評更加一針見血。
……
文化私生活 作者簡介
王小峰,現任《三聯生活周刊》文化部主筆。平時愛張羅飯局,結交狐朋狗友一堆。對音樂愛不釋手,常以之為伴。寫字不厚道,嬉笑怒罵,得罪不少人。主編過《歐美流行音樂指南》,寫過音樂評論集《不是我點的火》(2004)、文化隨筆集《不許聯想》(2006)。編劇并導演的DV作品《小強歷險記》(2006)與《十面埋婦》(2007)在網絡公映,受到愛好者追捧。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