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三言九問:德恒證據學論壇實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031116
- 條形碼:9787562031116 ; 978-7-5620-3111-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言九問:德恒證據學論壇實錄 本書特色
張衛平1954干生,男,
山東萊蕪人。1979年考入原西南政法學院法律系,1993
干從講師直接破格評聘為教授,同年作為訪問學者赴日本
分別在東京大學法學部和一橋大學法學部學習研究,
同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1999年初調清華大學法學院
任教至今。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
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國家肖官學院、國象檢察官學院、
西南政法大學、四川大學、鄭州龐大學客座教授。司法部、勞動人
事部英雄模范(1996)、國家政府津貼獲得者(1996)。個人獨著有:《程序公
正實現中沖突與衡平》、 《破產程序導論》、 《訴忪構采與程
式》、《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 《守望想象的空
間》、《民事訴訟法》、 《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制轉型分
析》、《氏事訴訟:關鍵詞展開》、 《那門是窄的》 (講演錄)、
《瑣話司注》(隨筆殺)、《如向誰迪》(隨筆集)。在《法學研究》
《中國法學》等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
汪建成 1962年生,
男,安徽太湖人。北京大
學法學本科(1983)、法
學碩士(1986),中國人
民大學法學博士(1999)。
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
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訴
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曾
為比利時魯汶大學(Kath一
0lic University 0f Leuven)訪問學者,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卜
sity)富布萊特研究學者。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省部級
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3次。主要研究
領域力刑串訴訟法學、刑事證據學。主要學術著作有《刑事審判
監督程序專論》、《歐盟戍員國刑事訴訟概論》、《新刑事訴訟法
論》、《開事證據學》、 《沖突與平衡——刑事程序理論的薪視
角》、《理想與現買——刑事證據理論的新探索》等,另在《中
國法學》、《法學研究》等法學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三言九問:德恒證據學論壇實錄 節選
bsp; 序 言
證據似乎是一個法律用語,但證據絕非僅存于法律事務之
中。其實,在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證據都在發揮著作用,貢獻
著力量。譬如,歷史學家在研究和探索歷史事件的真相時,必須
千方百計收集有關的各種證據一史料,然后再根據這些史料去
“重建”或“再現”歷史事件的本來面目。又譬如,醫生診斷病
情必須以各種癥狀為根據,而這些癥狀也就是證據。無論是中醫
的望聞問切,還是西醫的儀器檢驗,都是在為確認病情發現證據
和收集證據。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人的工作與歷史學家和醫生
的工作確有許多相通之處。然而,證據對于法律事務來說,具有
特別重要的意義。對于訴訟當事人來說,打官司就是打證據;對
于執法和司法人員來說,辦案就是辦證據,審案也就是審證據。
雖然訴訟“號稱”是解決法律糾紛的,但是訴訟的核心內容往
往是由證據所支撐的事實爭議。
引起法律爭議的案件事實一般都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件,辦案
人員不可能直接去感知那些案件事實,而只能間接地通過各種證
據來認識案件事實。如果我們把辦案人員對案件事實的認識活動
比喻為過河,即由認識的此岸抵達認識的彼岸,那么證據就是他
們過河的“橋和船”。沒有這“橋和船”,他們就不可能到達認
識的“彼岸”。無論是法官還是檢察官,無論是偵查員還是律
師,他們在訴訟過程中的主要工作就是圍繞這“橋和船”展開
的。他們首先要找到合適的“橋和船”,然后再采取恰當的方式
“過橋”或“渡船”。由此可見,關于“橋和船”的知識和技能
應該是那些涉足訴訟活動的法律人必須熟練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基
本技能。
一言以蔽之,證據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證據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關于證據的學問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毋庸贅述。但
是,這里還有一個值得人們認真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即證據學究
竟屬于一種什么樣的學問?具體就法學的學科體系而言,證據學
應該屬于理論法學的范疇,還是應該屬于應用法學的范疇?有人
認為,證據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其中包含著大量的
哲理與思辨,是法學領域中可以和法哲學相提并論的理論學科。
也有人認為,證據學是一門實務性很強的學科,因為它的著眼點
在于實際運用,而且其運用必須以實踐經驗為基礎,是徹頭徹尾
的應用法學。
筆者以為,證據學的內容體系中既包含有深奧的理論知識,
也包含有大量的專業技能。對于證據學家來說,他們必須深入研
究那些深奧的理論知識,如證明的原理和規律等。但是對于法
官、檢察官、律師等實踐人員來說,他們則更應該注重專業技能
的養成。換言之,一個人要想成為運用證據的行家里手,不能僅
知道“什么是”,還要知道“怎么做”;而要知道“怎么做”,就
離不開實踐中的操練。從這個意義上講,運用證據的本領不是在
課堂上“學”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練”出來的。由此可見,
實踐經驗是不可缺少的。當然,這里所說的“實踐經驗”既包
括個人的直接經驗,也包括他人的間接經驗,而眾人經驗的總結
就是理論研究的源泉。隨著我國司法實踐的發展,證據學的理論
研究也必將呈現更加繁榮的景象。
順便說明,證據學的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前者意為學科
群,包括證據法學、證據調查學和物證技術學等學科;后者則僅
指證據法學。證據法學、證據調查學和物證技術學等都以證據為
研究對象,但研究的角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證據法學主要從法
律規范和制度方面研究證據;證據調查學主要從調查方法和手段
方面研究證據;物證技術學則從科學和技術的角度研究證據,而
且主要是各種物證的發現、識別、記錄、提取、保管、檢驗和鑒
定。證據學研究需要多種方法的結合,需要以多學科知識為基
礎,因此,上述學科是互相連接、相輔相成的。
《證據學文庫》取證據學之廣義。筆者希望,這一套開放
式、延續性的叢書可以為這一學科群的發展貢獻力量,并得到讀
者的認同和喜愛。在此,我謹代表文庫編委會對叢書的作者和出
版者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證據學研究所所長 何家弘
2007年元月寫于北京世紀城癡醒齋
【背景介紹】
陰霾中的證人制度:
矛盾的證言與危境中的證人。
一、前后矛盾的證言
2004年10月24日早晨,非裔美國人弗蘭克剛參加完一個聚
會出來不久,突然被當時還是警官的丹尼爾一行9人擋住了去
路。他們以弗蘭克偷了一枚徽章為由,要對其進行搜身。弗蘭克
不服,指責他們無權這樣做。弗蘭克的反應使得眾警察惱羞成
怒,他的反抗給他換來的是一頓毒打。后來,傷痕累累的弗蘭克
被好心的路人送往醫院接受治療。醫生發現他面部嚴重浮腫,皮
膚脫落,于是給他實施了整容手術。
在得知弗蘭克被殘忍毆打以致毀容的遭遇后,整個美國都震
驚了。由于這是一起典型的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殘害的極端案件
以至于再一次觸發種族歧視的敏感話題,于是美國社會長期以來
潛伏的種族矛盾再一次處于風水浪尖之上。據報道,憤怒的人們
曾數次)中擊密爾沃基市警察局,要求當局嚴懲肇事者。迫于民眾
的壓力,該警局不得不從9名行兇者中辭退3人以平民憤。后
來,此案終于移送檢察機關,3名警察被起訴到法院,才使得民
眾的憤怒得到暫時的緩解。
2006年4月14日晚,由法官以及一組由清一色的白人組成
的陪審團在威斯康星州東南部港口城市密爾沃基的法庭上,對前
白人警官毆打弗蘭克一案進行了審理。在庭審開始時,遠道趕來
的世界各地的有色人種已經將法庭門口圍得水泄不通。弗蘭克的
姑媽桃瑞絲召集了50名好友為弗蘭克助威,弗蘭克的其他家人
則都聚集在法庭的走廊上,而整個法庭周圍守滿了嚴陣以待的
警察。
庭審一開始還按部就班地進行,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出現了!本案的關鍵證人杰遜在交叉詢問中突然改變了證詞,使
得雙方的律師在本案中爭論的焦點轉移到到底是不是前白人警官
把弗蘭克打得滿頭是血的。“好像毆打弗蘭克的不是當地的警官,
而且在整個爭執過程中,弗蘭克也進行了還擊,所以我不能說只
看見他一個人被打,而其他人沒有遭到他的毆打。”證人杰遜在
庭審作證之時如是說。在聽完杰遜的證詞后,當場聽眾爆發出一
陣噓聲,以宣泄強烈不滿的情緒。*后,經過約5個小時的審
判,法庭宣判3名警察無罪,并且還以滋生事端為由把原告弗蘭
克關了起來。
在得知打人的警察竟無罪釋放、逍遙法外,而受害者卻無端
被羈押后,法庭外的大批民眾已經怒不可遏,他們一邊高舉弗蘭
克被打得滿臉是血的照片,一邊高呼:“不公平!不公平!警察
毆打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公民竟然無罪!為什么有色人種就要受
到這樣無端的侮辱?我們絕不會這樣善罷甘休,我們要向美國政
府討公道!”
李文娟今年44歲,大學文化程度,1983年進入鞍山市國稅
局工作。2000年她開始在鞍山國稅局直屬稅務分局會計科工作,
負責稅收款項的賬目登記。在工作過程中,她發現單位里存在著
一些違反國家稅收法規的行為,如人為調節稅款、非法退稅、改
變預算級次等。2002年5月,在良心的驅使下,她利用休假的
時間瞞著家人,只身來到北京向國家稅務總局和其他有關部門遞
交了舉報信和相關賬目證據。在舉報信中,李文娟列舉了鞍山市
國稅局存在著的5項違反國家稅收法律法規的行為。在這次舉報
中,李文娟留下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并附上了自己的身份證復印
件。之所以實名舉報,李文娟一則想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二則
萬一事情泄露遭報復,還有可能得到相關部門的保護。“我是捧
著一顆心向你們反映問題的,為了避免意外請你們保密。”李文
娟對相關部門的人這樣說。
2002年6月10日,國家稅務總局派出了核查組到達鞍山市,
開始對鞍山市國稅局進行調查。核查組*后作出的結論認為,5
項問題中有2項屬實,其他3項部分屬實,但性質并非像舉報信
所言的那樣。國家稅務總局要求遼寧省國稅局督促鞍山市國稅局
保護好舉報人,并責令舉報人所在單位不得打擊報復舉報人。但
實際情況是,李文娟的命運從此急轉直下。家人不敢去買菜,兒
子不敢去上學。在此期間,李文娟接到過兩封恐嚇信,她的家人
也接到過恐嚇電話,被警告會受到懲罰。為安全起見,家人很少
出門,菜都得拜托親戚送來。而且,李文娟發現自己的工作環境
也發生了變化:她上廁所需要請假,不請假就扣錢;單位無端拆
除了她辦公用的計算機里的一個共享程序;同事們都不和她說
話,就像在躲避艾滋病人。
三言九問:德恒證據學論壇實錄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何家弘 1953千生,男,滿族,北
京人。 “文革”期間曾經在“北大荒”
當過8年知青,返回北京后當過兩年建筑工人。
考入大學后連續攻讀法律7年于198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
獲得法學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此后兩次赴美國進修學習,
于199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法學博士(SJD)學位。曾應邀在
香港城市大學法學業院做客座教授,在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
法學院做訪問學者,在臺市東吳大學法學院講授“刑事證據法”,
并訪問過歐、美、亞的近20個國家。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證據學、偵查學方向)、證據學研究所所長,
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掛職)。1999年入選北京市
“優秀中青年法學家”,2003年被國家授予“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
2004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獎”。2005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十大
教學標兵”。業余時間從事文學創作和法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