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毛澤東 版權信息
- ISBN:7507320359
- 條形碼:9787507320350 ; 978-7-5073-2035-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毛澤東 內容簡介
20年后的1937年,中國的全面抗戰爆發,一切結果都在這位24歲的師范
生的預料之中。
袁世凱死后,中國政局動蕩,群魔亂舞,一些先進分子積極探求救國之
路。許多人認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存固,關鍵是沒有對舊思想、舊文化、
舊道德的徹底批判;先覺者們的救國斗爭所以屢敗,是因為國民對之“若觀
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顯然,這些先進分子便把注意力轉向思想、
文化和道德領域,主張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如何改造國民性?毛澤東認為
: “倫理的覺悟是吾人*后的覺悟。”覺得“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
道德太壞”,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倫理學、哲學人手”。因為哲學便于
研究思想,倫理學便于闡發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為之行。”這樣
,就把改造哲學、倫理學,同改造民質、改變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了。
在對事物的認識中,毛澤東注意把握“本原”或“大本大原”。意思是
,對事物一定要抓住他的根本,根本抓住了,枝葉之事會迎刃而解。正是從
這一根本意義出發,毛澤東提出了救國救民的根本方略:“今日變法,俱從
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政、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
。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
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他大聲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為號召,天下之
心其有不動者乎?天卞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
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這是1917年8月13日,毛澤東給黎錦熙的信中所闡發
的令人所啟之理。黎氏收到此信后,頗為感慨,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得
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
1917年,才思出眾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繁寫為28
筆畫)署名,公開發表平生**篇論文——《體育之研究》。全文7000余字
,由楊昌濟推薦,刊登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
此文論述了體育同國力、同鍛煉個人意志和膽識之間的關系,可見毛澤
東思考問題的廣闊和獨特。文章中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正向和逆向的邏輯思考
脈絡:一個是國力——武風——體質——體育。這顯然是逆向邏輯思考。文
章中指出:國力之弱,武風不振,民族體質日趨輕細,這是甚可憂之現象,
所以要提倡體育鍛煉。另一個是體育——武勇——意志。這是正向思考問題
的邏輯。他指出:一個人沒有強壯的身體,就會缺乏勇毅的精神,缺少抵抗
力和堅韌性,學問、事業的成就會大受影響。“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
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
毛澤東 目錄
歷史的結論
“聲”與“象”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他不斷地探求真理,第二次北京之行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在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洪流中,開辟了影響甚巨的“三大陣地”
為使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他締造了一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發展和實踐馬克思主義
從《反對本本主義》這篇名文到“中蘇論戰”,堅定地捍衛馬克思主義
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青年毛澤東就有與眾不同的大志和理想,初露政治家的端倪
站在歷史的巔峰,明察秋毫,對關鍵時期的關鍵問題看得一清二楚
革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沖天氣魄和膽識,為世人折服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知人善任的用人之道透視出政治智慧
謙和、大度、勤勉、廉潔的偉大品格和風范,令人尊佩
改天換地的革命家
“我的心靈早已反叛了。”他性不好束,善于挑戰
革命“必先利其器”,從書本中尋找革命道理到創造出豐富革命理論
面對錯誤的打擊,他愈挫愈奮,表現出無比堅定的革命理想和意志
“改造中國”、奪取政權是他一生的追求,終于實現了這一奮斗目標
指點江山的理論家
理論是理論創造者的知識、思維、勇氣、實踐活動等綜合效應的產物
以“六大板塊理論”為主體構成的嚴密而科學的理論體系
理論的博大精深并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理論創造思維的基點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凸顯地位
用兵如神的軍事家
豐富的軍事理論和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使他成為世界**的軍事家
重視槍桿子而不摸槍桿子,“文人”打敗“武人”奪取了天下
源于戰爭實踐和對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吸收而形成的軍事思想體系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戰略戰術,是他軍事思想中的璀璨之處
新的建軍思想塑造了新型的人民軍隊,他是這支武裝力量的締造者
高瞻遠矚的戰略家
冷眼看世界,改造“中國社會”的獨到的“四大戰略思維”
豐富的軍事戰略戰術思想,說到底就是四個字:以弱勝強
改變落后面貌,探索發展道路,他提出了戰略設計
堅持獨立自主,一個世界“分成三塊”,團結絕大多數
舉世公認的哲學家
才思敏捷,智慧過人,源于他不間斷地鉆研哲學
對古今中外尤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廣博吸收,使其哲學思想豐富科學
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的兼備且體系嚴密,有別于一般哲學家
哲學思想中的主要點及其擴展,體現了“創新”二字
特殊環境和經歷中形成的哲學思想所呈現出的個性化特征
博古通今的史學家
博覽群書,但*偏愛的是文史古籍。一部中國歷史全然在胸
從先秦到明清,宏論天下英雄豪杰,展現了他的特有思維
以政治家和軍事家的視野評說歷史事件,結論有別于其他史家
縱評橫論史書和古詩文,思想觀點深邃宏擴且令人耳目一新
對一部中國歷史的精細研究,關注的是其史學價值和思想價值
獨領風騷的詩詞大家
能創造出燦爛的詩篇,源于其生地給予的滋養和對歷代詩作的博覽
他是一位政治家詩人,創作出大量并極富影響力的有別于歷代詩人的詩篇
詩詞評論中的獨到之見,顯示出詩詞大家的超凡水平和根基
古典詩詞爛熟于心,常隨口隨筆用古典詩詞于談于信于事于會之中
千古一人的書法家
在歷代書家的墨跡中“尋寶”,使其有了深厚的書法藝術修養
在書法這門學問中,他有自己的一套精辟而獨到的建樹
一生留下了大量驚世之作,“毛體”震撼中國書壇
變師法、更自規、“于無墨處”,滲其書法藝術發展的足跡之中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將歷史上眾多大書家拋在身后
尾語
毛澤東 節選
20年后的1937年,中國的全面抗戰爆發,一切結果都在這位24歲的師范生的預料之中。 袁世凱死后,中國政局動蕩,群魔亂舞,一些先進分子積極探求救國之路。許多人認為,共和制之所以不能存固,關鍵是沒有對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的徹底批判;先覺者們的救國斗爭所以屢敗,是因為國民對之“若觀對岸之火,熟視而無所容心”。顯然,這些先進分子便把注意力轉向思想、文化和道德領域,主張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如何改造國民性?毛澤東認為: “倫理的覺悟是吾人*后的覺悟。”覺得“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從“倫理學、哲學人手”。因為哲學便于研究思想,倫理學便于闡發道德,“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為之行。”這樣,就把改造哲學、倫理學,同改造民質、改變國家命運聯系在一起了。 在對事物的認識中,毛澤東注意把握“本原”或“大本大原”。意思是,對事物一定要抓住他的根本,根本抓住了,枝葉之事會迎刃而解。正是從這一根本意義出發,毛澤東提出了救國救民的根本方略:“今日變法,俱從枝節入手,如議會、憲政、總統、內閣、軍事、實業、教育,一切皆枝節也。枝節亦不可少,惟此等枝節,必有本原。本原未得,則此等枝節為贅疣,為不貫氣,為支離滅裂。”他大聲疾呼:“今吾以大本大原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卞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這是1917年8月13日,毛澤東給黎錦熙的信中所闡發的令人所啟之理。黎氏收到此信后,頗為感慨,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得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 1917年,才思出眾的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毛澤東三字繁寫為28 筆畫)署名,公開發表平生**篇論文——《體育之研究》。全文7000余字,由楊昌濟推薦,刊登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上。 此文論述了體育同國力、同鍛煉個人意志和膽識之間的關系,可見毛澤東思考問題的廣闊和獨特。文章中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正向和逆向的邏輯思考脈絡:一個是國力——武風——體質——體育。這顯然是逆向邏輯思考。文章中指出:國力之弱,武風不振,民族體質日趨輕細,這是甚可憂之現象,所以要提倡體育鍛煉。另一個是體育——武勇——意志。這是正向思考問題的邏輯。他指出:一個人沒有強壯的身體,就會缺乏勇毅的精神,缺少抵抗力和堅韌性,學問、事業的成就會大受影響。“體者,為知識之載而為道德之寓者也,其載知識也如車,其寓道德也如舍。”認為,通過體育運動,可以達到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的作用。強筋骨是體育的直接效用,增知識是體育的間接效用,體者,“知識之載”;調感情亦是體育的間接效用,“以理制心”,“理性出于心,心存乎體”。“故身體健全,感情斯正,可謂不易之理。”強意志,則是毛澤東*關注的,“體育之大效蓋尤在此矣。”因為“夫體育之主旨,武勇也。武勇之目,若猛烈,若不畏,若敢為,若耐久,皆意志之事。”并舉例說:“如冷水浴足以練習猛烈與不畏,又足以練習敢為。”所以,毛澤東有這樣一些鍛煉意志的運動形式:光浴、風浴、雨浴、冷水浴、游泳、登山、露宿、長途跋涉等。 P50-51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朝聞道